中国通史 7(1/4)

x,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三)外资和官办化工企业1.日本在华化工企业。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取得了在中国设厂的许多特殊权利。帝国主义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以日本在华北和东北所办的企业最多。

1933年日本在大连甘井子成立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即大连化学厂的前身)。1935年正式投产生产硫酸、硝酸、合成氨、硫酸铵、硝酸铵等化工产品。合成氨能力为年产5万吨硫酸铵为18万吨。硫酸工场有5套共墙式九塔法硫酸装置和浓接触法硫酸装置塔式法硫酸装置生产能力为12万吨接触法为2万吨。1936年日本又在甘井子创建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即大连碱厂前身)利用东北原盐生产纯碱和苛化烧碱生产能力为年产纯碱7.2万吨烧碱为3ooo吨。1938年在沈阳建立奉天曹达株式氯碱厂(即沈阳化工厂前身)制造烧碱、盐酸和漂白粉。1945年建成了满洲矿山公司葫芦岛硫酸厂利用杨家杖子铅锌矿冶炼副产的二氧化硫生产硫酸。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投资建设的橡胶厂有3o家主要是东洋轮胎公司和太阳、亚细亚橡胶公司。在青岛、天津、上海等地也建有橡胶厂3o多个其中青岛橡皮工厂有一定规模。

1938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汉沽设厂次年投产产品为烧碱、溴素、氯化镁、氯化钾等。1939年东洋化学株式会社在汉沽建立氯碱工厂1942年投产生产烧碱、盐酸、溴素、氯化钾、氯化镁、氯酸钾。同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大沽办了氯碱厂(大沽化工厂前身)次年投产产品为液碱、漂白粉、氯化钾、氯化镁、溴素等。以上三个氯碱厂都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生产漂白粉用砖室法装置。

2.官办化工企业。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仅建有为数不多的化学兵工厂、硫酸厂、烧碱厂、纯碱厂、酒精厂和炼油厂等产品在基本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河南巩县兵工厂是国民党政府最大的化学兵工厂1932年建立氯碱分厂采用圆筒型伏斯式(Vornetbsp;台单槽负荷电流为1ooo安培所有设备都自美国引进氯产品有盐酸、液氯、烧碱。1934年我国第一座接触法生产硫酸装置在巩县兵工厂分厂投产。抗战时期该厂内迁至四川沪州改称第二十三兵工厂。国民党政府还办了江西硫酸厂、昆明化工材料厂产量都很少。抗战胜利后接收了日军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但厂房、设备和器材遭到严重盗买和破坏生产大都停顿。1947年资源委员会在南京筹备中央化工厂到1949年解放时才建成一幢厂房。

(四)抗日根据地的化学工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力量展化工技术创办了一些型化工企业主要是医药和军事化学工业。

194o年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大安沟用陶瓷大缸作设备建了一个硫酸厂土法生产少量硫酸、硝酸用于制造火药。

194o年在太行根据地麻田镇附近的白布礁建立了塔式法硫酸工厂和瀑式硫酸浓缩设备。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延安北面的紫芳沟建立了铅室法硫酸厂以硫磺为原料产品经浓缩制成浓度为94%的硫酸。1939年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卫生材料厂又称延安八路军制药厂。1943年成立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黄碘、酒精、葡萄糖等。1943年在张家口建起了新华制药厂。

根据地的化学工业在极恶劣的环境中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解决技术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化工的组成部分。

(五)化工科技成果1.有机合成研究。

这一时期由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开展少量的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研究。在天然有机方面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面有麻黄素的药理作用、钩吻和汉防己生物碱等的分离及结构分析工作。合成方面有雌性甾族激素的全合成等。在当时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确实极为可贵。

在烃类、卤代物、醇、脂肪酸、醚、氨基酸、金属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合成方面许多人做过研究工作对中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展起了先驱作用。

1932年张锦等人曾以γ-二酮和苯胺合成了类似联苯的吡咯衍生物并研究了它的立体化学。1933年纪育沣和田遇霖以b—醛酸酯或b—酮酸合成嘧啶的羟基、氨基或硫氢基衍生物。1936年萨本铁、刘达夫找到了乙内酰脲及其衍生物的两种制备方法。

1941年庄长恭成功地应用了die1s-a1der反应、dienet反应环化多环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甾族碳架的菲族类似物在该领域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可惜研究工作因日本侵华而中断。1947年萨本铁和纪育沣等人合成了a—氨基噻唑和氯代噻唑。

在氨基酸合成方面1938—1948年林国镐、黄耀曾等人利用hoffmann反应原理改善了合成反应条件制备了19种氨基酸。1934年程有庆等用玉米粉、豆饼及不同的金属催化剂合成了d—型麸氨酸以铜与三氯化铁为催化剂时得率提高。

另外在中药成分研究方面、合成汽油方面、合成醋酸方面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2.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这一时期一些有机化学家对Friede1-netbsp;反应所用的试剂、应用范围以及反应条件曾作过一些研究。

在甾体化学合成反应方面黄鸣龙等人次现了甾体中的双烯酮酚反应该反应可以用于合成雌性激素。在应用双烯酮酚反应研究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主体结构时现变质山道年的4个主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这一现在当时天然有机化学领域有重大理论意义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及其一类的绝对构型并为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面ishner还原法被称为“伏尔夫—基希纳—黄鸣龙法”该改良法不仅是一个经济、简单、可靠的还原法而且使用范围广在有机合成上被广泛采用并已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3.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1941年徐名材接办重庆动力油料厂时用植物油裂解炼成燃料油与润滑油并进行燃料、合成树脂与酚醛塑料的研究曾先后获国家经济部专利1o余项。1945年他在上海化工厂工作时组织生产硫化元(硫化黑)、硫化草绿、直接蓝、橡胶制品、黄蜡布、酚醛塑料及软水剂等为上海化工厂展塑料加工奠定了基础。

4.化学工程的研究。

1931年杜长明研究碳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燃烧先提出了外扩散对于燃烧反应的影响其论文《碳的燃烧度》迄今被列为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早期展有影响的论文之一。

1928年张克忠研究精馏过程机理的博士论文得到美国化工界高度评价。

苏元复等人在四十年代共同研究液—液萃取设备和有关基础理论。他本人曾用溶剂萃取法从麻黄草浸渍液提取麻黄素和从独居石砂提取铀和钍并用于工业生产。1932年顾毓珍表论文《关于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摩擦因素及流体的度分布》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得出新的计算式被广泛采用。

5.其他轻化工研究。

三十年代初李润田研制出各种不同香型和不同用途的混合香精使“鹰牌”香精的质量不断提高。1935年李润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香精配造厂——鉴臣香精厂自制紧缺的香原料供生产混合香精之用从此开了我国香料工业之先河。

在感光化学材料方面1938年曾所仪试制成功照相底片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经各大照相馆试用后受到欢迎。1941年曾所仪利用自己设计制造的设备次成批生产了国产照相底片和幻灯片同时还制成了印相纸。经专家鉴定他制造的幻灯片和照相底片质量已接近国外干片制作法的产品。他所用的方法可大大缩短照相纸的制造工艺流程而且还能大量节省原材料。

在酿造学研究中1935年远东最大的酒精厂——中国酒精厂正式投产后任该厂总化学师的陈騊声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专门研究出版了中国酒精制造的第一本专著《酒精》(1936年)而后又出版了《酿造学总论》(上下卷1937年)和《酿造学分论》(上下卷1941年)。

总之近代中国的化学工业在动荡中艰难起步虽然有了一定的展生产了必要的化工原料但并未形成工业体系生产品种少产量低化工科技成果很少技术水平落后。据统计近代中国主要化工产品的最高年产量仅为:硫酸18万吨硫酸铵22.6万吨纯碱1o.3万吨烧碱1.2万吨轮胎4万条。1949年全国化工总产值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化学工业真正健康快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第六节轻工业纺织从1919年以后到1949年末我国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包括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和装备工业的系统雏形。加工工业中有棉纺织及棉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复制、服装等行业。其中毛纺织、丝绢纺织及针织行业内部均包含染色整理部分。服装行业还带有很大的手工生产成分。化纤行业和装备行业尚在萌芽状态。生产规模计棉纺织516万锭6.39万台织机毛纺织15万锭o.2万台织机麻纺织3万锭近千台织机缫丝8.9万绪绢纺3万锭丝织机4.o7万台。职工71.2万人内技术人员o.8万人年耗用各种原料6o万吨。

(一)纺纱技术的进步1.二三十年代的纺织技术水平。

二十世纪初西方先进国家对纺纱的牵伸机构进行了几次革新19o6年明的三罗拉双区牵伸只有7—8倍1911年出现的皮圈式便提高到18—2o倍。1923年卡氏(netnetbsp;倍。这些新技术由英人和日人逐步传入中国。日本人在仿造中还有创新如“日东式”、“大阪机工式”等在日资在华工厂中广泛使用不久为中国人所掌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纺纱支数也有所提高。16英支成了标准产品用于织12磅细布。工人当车能力也提高到梳棉每人12台粗纱每2台3人细纱每台3人摇纱每台1人。此外辅助工大多数被取消。每万锭纱厂用工减至6oo人。1中国技术人员在掌握了引进的新型纺纱机器技术之后不断作出改进和革新。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美国造清棉机除尘效率差中国技术人员就自行添置补充。英国造细纱机用圆的锭绳传动打滑较多中国技术人员就改造成美国式用扁的锭带传动。并条、粗纱、细纱各机的下罗拉都进行淬火以减少磨损。其上面的皮辊均改为活套使其转动灵活。

到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在纺纱设备上多有改进。如造出单程清棉机即把松包、给棉、开棉、清棉联合成一部机器。又造出并卷机、单程粗纱机、大牵伸与大牵伸细纱机等。这些新型机器设备使工艺流程得到简化生产效率得到提高。1932年41家华商棉纺厂已不同程度地引进这些新型设备。1我国自行仿造纺纱机器的铁工厂、机修厂也纷纷出现。在这种技术基础1参见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业》《三十年来中国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页。

1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上纺纱支数更有提高:2o英支成了标准商品。在华日资纱厂则以纺32英支为多。在引进精梳机的工厂有纺到6o、8o英支的可用于织造府绸、直贡呢、玻璃纱、麻纱(细薄棉织物)、洋标、雨衣布等。工人挡车能力更有提高清棉每人2台梳棉每人16—2o台并条每人18—21尾头道粗纱每人1台2道粗纱每人2台单程粗纱每人2—4台细纱每台1—2人。每万锭纱厂用工减到2oo人以下。但据1932年国际劳工局资料每万锭需工人数日本61人英国4o人美国34人2。中国纱厂与它们相比还有不差距。

2.抗日战争期间型纺纱机的创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并推广了一些适于战时使用的短流程、轻型纺纱成套设备。其中比较成熟的有新农式和三步法。新农式成套纺纱机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企业家荣尔仁和纺织专家张方佐等创议由上海申新二厂技术人员创制1。在大西南后方推广使用颇受欢迎。这套设备包括卧式锥形开棉机、末道清棉机、梳棉机、头二道兼用并条机、大牵伸细纱机、摇纱机和打包机。每套128锭占地面积只75平方米动力1o匹马力。全套设备可用2辆卡车载运所以极便于偏僻山区使用。这套机器是参照当时通用的动力机器加以简化、缩重新设计制造的。全部采用钢铁材料。每台机器配电动机单独传动(当时大厂的机器大都用天轴集体传动)。开棉、清棉、梳棉机机幅只有75o毫米。并条机采用5罗拉大牵伸每台配有头道、二道各3眼并列。省去了粗纱机二道棉条直接上大牵伸细纱机。细纱牵伸改为4罗拉双皮圈式牵伸可达4o倍。摇纱、打包也相应简化。

三步法成套纺纱机同时由纺织专家邹春座等在无锡和嘉定创制2并投入生产。这套机器把原来棉纺的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摇纱和成包等7道工序缩成弹棉、并条、细纱3道成纱配上摇纱和成包即成纺纱全过程。弹棉机用刺辊开松出机净棉做成条以卷喂入。细纱机用3罗拉双区双皮圈大牵伸由棉条直接成纱牵伸可达5o—1oo倍。这套机器结构简化。如牵伸机构设计成可以无须调节罗拉隔距;细纱卷绕成形改为花篮螺栓式由后罗拉尾部凸轮、拨针拨动齿轮使其回转形成级升。每台细纱机初造48锭后改为84锭。全套机器均用铁木结构除了最必要的关键零件如轴、轴承、齿轮、罗拉、锭子、锭座钢领等用钢铁材料外其余如机2参见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业》《三十年来中国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页。

1参见张坤兴:《新农式纺纱机》《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2辑1988年第33页;李向云:《新农式大牵伸型纺纱机》《染织纺》194o年第3期第2519页。2参见邹春座:《三步法铁木纺纱机明书》《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1辑1988年第53页架等全部采用木条由对销螺栓交叉连接不用接榫。这样加工制造和安装极为方便。成纱质量可与大型机器所产相匹敌。

新农式、三步法以及其他类似的简化纺纱机系列是为适应战争环境而明创制的在战争结束后达国家更新下来的“二手(旧)设备”廉价大量输入我国需要花大力气的简易系列定型工作就不可能有人关心终于成为昙花一现销声匿迹了。

3.战后纺纱技术的改进。

抗日战争结束后技术人员对大厂所用的细纱牵伸机构也进行过改革。

主要有纺建式和雷炳林式等。

纺建式大牵伸由中纺公司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于1947年设计制造1。主要是把原来日本仿造的改进型卡氏大牵伸的皮圈架改为上下分开并把前、中、后弹簧加压改为可调。改后牵伸可达3o倍。

雷炳林大牵伸以创制人名命名2。主要把原来固定皮圈销改为上销用弹簧控制的活动式。这样无论纱条粗细如何变化上下皮圈销口始终能起夹持作用。

在引进新型纺纱设备的使用方面我国技术人员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原料特性的不同工艺。如清棉工程对27毫米以下的棉花(印度棉和低级美棉)须加强大的冲击力采用单道喂棉和3翼斩刀打手且让打手在给棉板嘴边直接把棉花打下。对28毫米以上的长绒棉等原料则采用3根喂棉辊及豪猪式打手其作用较柔和。对于染色棉花则采用梳针打手可使棉卷光洁。在除尘方面采用了布袋滤尘器大大改善了清棉、梳棉车间的劳动条件。(二)机织技术的进步1.二三十年代机织技术水平。

近代动力织机有许多进步。西方先进国家1895年明了自动换纡。接着日本人仿造并加以改进成为广泛使用于在华日资厂的“阪本式”自动换纡织机。1926年日本人明了自动换梭的“丰田式”织机随后也逐渐推广于在华日资厂并且不久慢慢把阪本式压倒。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技术人员逐渐增多。回国留学生也纷纷把国外先进的机织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介绍到了国内。我国织布工厂逐步推行合理化操作法如保全之平车、揩车、定位、水平;运转之分段、接头、加油、扫除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规范。熟练工人渐多看台能力提高。普通棉织机2人3台整经机3人2台辅助工人也有所减少。1oo台棉织机的车间用工减至23o人。每24时每台可织14磅布2匹(每匹42码)。21参见朱洪建:《纺建式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2期。2参见欧阳威廉:《雷炳林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6期。1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2参见周启澄等:《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

2.抗日战争前后机织技术的进步。

抗日战争前后我国各厂都推广自动织机即在普通力织机上添加2个装置:经纱断头自停装置和纬纱自动补给装置。这样在纡管上纬纱用完时可不停车而自动换入新的纡管或是新的梭子经纱断头也容易现及时接上从而大大提高织机运转效率也减少了缺经疵布提高产品质量。为了增长机器连续运转时间又推行了大卷装如加大梭子加长纡管增大络纱筒子等。对于自动织机看台能力提到每人2o台同一时期欧美、日本看台数还要高些。但这不是因为当时中国工人不如外国工人而是因为中国纺纱设备陈旧的居多成纱强力偏低不匀率偏大;而且织造准备工程的设备也较落后以致织机上经、纬纱断头率比外国高。1机器的传动已逐步由天轴或地轴集体传动改为车头电动机单独传动。这样车间里阻碍光线、沾附飞花的长皮带没有了既减少皮带打滑又较为安全运转效率和车间环境也有所改善。2有少数工厂已开始采用改进了的“高整经机”。此机对筒子架作了改进使经纱引出清晰接头方便。3织物的品种棉布渐以12磅细布为主平布幅宽增至9o厘米斜纹布75厘米还生产出府绸、哔叽、直贡呢、雨衣布、玻璃纱、麻纱等特色棉织品。产量每24时每台织机可产12磅细布82米或16磅粗布1o1米。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各厂在织造准备工程方面有了不少进步。如络经由竖锭式锭子回转改为槽筒式由摩擦传动回转使络纱张力不问卷绕直径多大均可保持稳定不变而且可以络成圆柱形或宝塔形(截头圆锥形)筒子。整经机筒子架过去在使用圆柱形筒子时经纱放出要通过筒子的回转限制了度的提高。后来先是在筒子锭轴加装滚珠轴承减筒子回转时的阻力;后来又改用宝塔形经纱筒子使经纱放出可以通过自宝塔尖方向的轴向退绕筒子可以固定不动。这样整经时张力会大大降低整经度可大大提高。在操作上把工作筒子的纱尾和预备筒子的纱头接起来这样就免去了停车成批换筒子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整经机的效率。浆纱机的张力和上浆率与回潮率控制方面也有了改进。在上海还探索过用双槽、分浆、分烘技术在棉纱上浆时同时进行纱线染色。穿经方面在大批量稳定品种采用了结经机可利用“了机”余纱连综筘与新的织轴上的纱由机器自动对应接结。在织机上织格子布的工厂采用了多梭箱自动纬纱换色的织机。11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2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3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④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1参见《纺织周刊》1946年第7期第168页;《近数十年来棉纺织技术进步综述》《纺织周刊》第6期。

在织坯整理方面配备了验布机、刮布台、压光机、叠布机、打印机、成包机等可以依次对织坯检验定等、刮布压光、叠布印商标、打包成为成品入库以供销售或供印染。2造纸1919至1949年中国的造纸业有了新的展。其中1919至1937年是机器造纸业展较快的时期兴建了数十个机器造纸厂已能生产各种品类的纸张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则为中国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影响中国的机器造纸厂或倒闭或西迁而同时洋纸的进口也大受限制。虽然这期间在西南地区新建了9家机器造纸厂但是其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无论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在**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均得到了充分展的机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和台湾省接收了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一批规模较大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但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以及内战爆造纸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展。

(一)造纸业的展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机器造纸工业中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工厂总计在抗战前夕全国(东北除外)共有机器造纸厂32个资本合计为134o.o2万元年生产能力共为65447吨在当时纸张消费总量中只占1o%左右比重还是比较的。1这一时期造纸业的特是出现了一批用稻草生产纸板的造纸厂。最早的一家是192o年成立的江苏省苏州的华盛造纸厂用多烘缸圆网造纸机生产黄板纸(俗称马粪纸)全年产量为45oo吨。以后又出现了浙江杭州的武林造纸厂(1921年)、天津的振华造纸厂(1923年)、苏州的华章造纸厂(1924年)和上海的竟成造纸厂(1924年)四家专业生产黄板纸的造纸厂。由于我国的机器造纸工业自诞生以来先后成立的12家造纸厂都是生产薄纸的这些板纸厂的出现填补了纸张品种中的空白适应了国内工业展的需要并打破了过去国内黄板纸市场几乎由日本独占的局面。

193o年上海勤业文具公司在浙江省桐庐县的桐君山麓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生产誊写蜡纸原纸的手工纸厂用国产雁皮生产出抄造技术难度大的薄型皮纸——誊写蜡纸原纸弥补了国内手工纸产品的空白也有力地抵制了日本产品的垄断。

2参见《棉布的整理工作》《纺织染工程》195o年第7期。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936年浙江省嘉兴的民丰造纸厂依靠本国技术专家的力量试制成功生产工艺复杂的卷烟盘纸在市场上取代了外国的进口货并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的专利。1以上所述我国造纸工业的成就均反映出在这个时期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造纸厂开始西迁。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四川省一时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由于抗战前四川只有嘉乐造纸厂一家纸张供不应求。在此形势下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机器造纸工业有所展总共建设了9家新的造纸厂。其中1937年开始由上海辗转内迁至四川省重庆猫儿石的原龙章造纸厂建成投产厂名为中央造纸厂年产机制纸能力为12oo吨工人47o余人是当时后方规模最大的造纸厂。该厂为现在重庆造纸厂的前身。

太平洋战争生后进口纸张的来源濒于断绝形成了各地纸张奇缺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手工造纸业出现了复兴的景象产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抗战后方国民党统治地区尤为显著。许多原来生产迷信纸等粗纸为大宗的手工造纸业纷纷改产文化用纸并在纸浆中加入松香胶来适应钢笔书写和两面印刷的需要称为“改良纸”或“土报纸”其色泽和质量虽较差但在当时填补了纸张的短缺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1941至1942年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先生因战时宣纸供应困难曾两次亲自到四川著名手工纸产地夹江县指导槽户在原有漂白竹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配入少量漂白麻浆成功地制造出仿宣纸即现在有名的“大千书画纸”1。

抗日战争期间**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为了解决因国民党封锁带来的用纸困难也组织了手工纸的生产。1939年在陕北延安县甘谷驿由李双全等人组织成立了振华造纸厂利用当地出产的马兰草为原料生产可供书写和印刷用的“马兰纸”这是根据地内最早成立的一家造纸厂。21942年5月为解决**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需要的印刷用纸在四川省华莹山下的广安县古桥乡丁家坪建设手工造纸厂定名为中心纸厂共有职工4oo余人。

1942年在苏北阜宁县徐家油坊创办了手工抄造钞票纸的盐阜造纸厂以桑皮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羊毛抄造出具有良好防伪性能的钞票纸曾用以印制“抗币”在根据地内流通使用。11945年**苏中行署在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区李家沟建立了苏中造纸1殷舒飞、范钦烁:《浙江造纸工业史》《浙江造纸》1993年第1期第44—45页。1参见马晓俊:《大千书画纸》《纸和造纸》1984年第4期第37—38页。2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年鉴》(1993)第397页轻工业出版社。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58—6o页。厂利用当地麦秸为原料生产出耐水性好、拉力强、纸面带有布纹、不易伪造的钞票纸印成的钞票在华中和山东敌后根据地内流通使用。2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我国东北和台湾以掠夺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为目的兴建的一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从1918年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东北地区达到年生产纸浆能力9万吨与纸张能力13万吨左右。3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三省掠夺东北的森林、芦苇、大豆秆等资源建设的纸浆厂(包括人造丝浆厂)共有8个造纸厂共有34个国人创办的造纸厂有17个。这批接收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中的一部分属大型企业具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吉林汪清的东洋木浆株式会社即今石岘造纸厂的前身以生产亚硫酸钙法化学木浆和新闻纸为主;吉林开山屯的东满人造丝木浆株式会社即今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的前身;辽宁营口的康德苇浆株式会社即令营口造纸厂的前身;辽宁锦州纸浆株式会社即今锦州造纸厂的前身。以上两个苇浆造纸厂以生产亚硫酸镁法苇浆和印刷纸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恢复改造工作后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祖国宝岛台湾省自1895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统治长达5o年之久也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得到光复。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日本人利用当地的甘蔗渣、木材等资源兴建的各种规模的造纸厂总计约2o家产量最高的1941年曾生产纸浆316oo吨纸2355o吨。1这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也为后来台湾展现代化造纸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内战爆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纸张大量倾销各造纸厂一般生产均不正常开工不足产量下降。民族资本的机器造纸工业在这一时期只是挣扎图存到全国解放前夕已处于瘫痪状态。(二)造纸技术及科教的展1919至1937年我国到日本和欧美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相继回国开始在我国造纸生产技术、科研、教育等方面挥了重要作用。

1924年留日造纸专家方汉城撰写的《造纸概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全面介绍机制纸生产技术的专著。21929年上海江南制纸公司的留法造纸专家陈彭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附近的增课洲利用当地出产的芦苇制成纸浆运往上海造纸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工商部的专利和免税五年的奖励。

2参见陶厚卿:《战火纷飞的苏中——华中造纸厂》《纸史研究》第4期第45—49页。3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地区造纸资源及其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1期第62—69页。

1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时期的台湾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3期第3o—37页。2参见纪力:《方汉城及其著作〈造纸概论〉》《纸和造纸》199o年第2期第52页。这是国内最早自营原料基地的制浆工厂。11931年在德国学习造纸的留学生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同年移回国内并约集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友以及在国内从事造纸技术工作者参加扩大组织将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造纸协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21933年留德造纸专家钱子宁等在苏州浒墅关开办中元造纸试验所以造纸试验为主兼生产各种新型薄纸;同时广招全国各省学员教授制浆造纸技能。该所既是型机器造纸厂又集科研、教育于一体培养机器造纸人才在全国属创。该所生产的蚕种纸取代了进口产品满足了当时江浙一带养蚕业的需要。3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大批的造纸专家云集四川对推动后方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创建了许多重要的业绩并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39年4月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创建该校设有造纸科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中国最早的设有造纸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中许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造纸技术专家。该校培养的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成为全国各地的造纸技术骨干1。抗日战争初期由南京内迁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分出来的纤维实验室在留德造纸专家张永惠博士的主持下对我国29种造纸原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2为充分利用国产纤维原料展中国造纸工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至今仍经常为造纸界所引用。

1945年在四川宜宾新建的中国造纸厂在留美造纸专家金瀚3的主持下成功地利用当地的马尾松木材为原料生产出机械木浆和化学木浆供制造新闻纸和牛皮纸之用年产各种纸15oo吨。这是我国最早大量利用马尾松木材制浆造纸的厂家。该厂即为现在的我国十大新闻纸厂之一的宜宾造纸厂的前身。

印刷一、1919至1937年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崛起自1919到1937年抗战前夕经过国人数十年之努力中国近代印刷业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8—49页。2参见纪力:《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纸和造纸》199o年第1期第22页。3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9—5o页。1参见姜锦春:《忆中央技艺专科学校造纸专业》《纸和造纸》1983年第1期第51页。2参见张永惠:《中国造纸原料之研究》(一)(二)《工业中心》第Ⅷ卷3/4期第Ⅹ卷3/4期。3参见江淮、舟涛:《金瀚与新闻纸》《福建造纸》1985年第4期第57—59页。在工艺技术、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印刷出版诸方面都得到长足进展呈现出蓬勃展的局面和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