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6(1/4)

x,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2.矿井提升运输工具有巨大展。

大中型煤矿都安装了提升机并逐步向大型化、电力化方向展大大提高了提煤效率。近代煤矿诞生时开平煤矿1881年安装投产的蒸汽绞车只有15o马力日提煤能力5oo吨。19o8年开平公司林西煤矿开始安装1ooo马力蒸汽绞车提煤能力增加数倍。二十世纪初西方开始出现电力绞车使蒸汽绞车相形见拙。而中国煤矿很快也用上了电绞车。192o年开滦赵各庄矿四号井先安装了1台75马力的电绞车日提煤能力可达1ooo吨。此后开滦唐山矿、林西矿、抚顺煤矿、中兴煤矿、六河沟煤矿等大型煤矿都安装了电绞车。有些煤矿的电绞车能力之大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1922年赵各庄矿安装了1台1175马力的电绞车1936年抚顺龙凤矿安装了1台5395马力的电绞车日提煤能力高达5ooo吨。

相对于矿井提升而言近代煤矿井下巷道运输要落后得多。多数矿井仍然是人力或畜力运煤。唯萍乡煤矿在19o7年投产时在总平巷用架线式电机车运煤。抚顺煤矿和中兴煤矿则在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井下巷道中使用无极绳运输。

矿井井口地面运输有些矿比较先进如抚顺煤矿在1914年即开始用电机车(此前为蒸汽机车)运输阳泉五矿和京西房山矿分别于1919年和1925年开始使用架空索道运输。

井下回采工作面的运输相对而言最为落后普遍延用古代人力拖、背的方法唯中兴煤矿在1931年开始在回采工作面使用簸运机随后东北地区部分大矿中也见使用。

3.矿井通风、排水效能显著提高。

旧式手工煤窑难于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近代工业展需要主要是受制于提升、通风、排水能力不能深采。近代煤矿的展离不开提升、通风、排水机械的应用和能力的提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通风机、排水机逐渐由蒸汽动力改为电力通风机的风量高达每分钟1oooo多立方米。抚顺煤矿是近代煤矿中拥有大型风机最多的矿通风能力为全国之冠。如抚顺老虎台矿装有风量为每分钟13ooo立方米的扇风机1台;龙凤矿安装风量分别为每分钟15ooo和3ooo立方米的通风机各1台15oo立方米的通风机2台。矿井排水能力的提高也很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近代煤矿诞生之初从国外引进的第1台蒸汽动力水泵排水能力为扬程2oo米排水量每分钟3.5吨(781加仑)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动水泵逐渐取代了蒸汽泵排水效能几乎提高1倍。

4.煤炭加工技术的提高。

旧式煤窑全用手工选煤近代煤矿诞生之初开平煤矿虽有选煤机也仅是带式手选机。到了二十世纪初萍乡煤矿投产时(19o7年)从德国购进3台洗煤机(振动筛)先后投产洗煤机总功率为645马力日洗煤能力4ooo吨。继萍乡煤矿之后1914—1917年间开滦林西矿先后安装2台跳汰洗煤机总功率65o马力。1927年林西矿又安装1台泡沫浮选机用以洗选末煤效果良好。1915年本溪湖煤矿安装1台振动式洗煤机每时洗煤能力85吨。此外井陉煤矿也安装了2台洗煤机日洗煤能力百余吨。近代炼焦多采取传统的方法中兴公司、开滦、六河沟、井陉、本溪湖、鲁大公司等煤矿都设有圆形炼焦炉。唯萍乡煤矿采用西法蜂房炉与土法长方炉两种方法炼焦。长方炉炼焦是萍乡人俞燮堃(又名俞彤甫)所创造。长方炉比圆形炉炼焦时间缩短、出焦率增加炼出的焦炭质量比用洋法炼的质量还高曾名扬中外冠绝一时。但传统炼焦法(包括圆形炉和长方炉)最大的缺是不能搜集副产品。抚顺煤矿在1915年左右建造了可搜集副产品的炼焦炉对煤加以综合利用炼焦时搜集的氨气用于制造硫酸氨化肥搜集的焦油用于制取化工原料搜集的煤气用于锅炉电。

近代用机械加工煤砖始于二十世纪初。19o1年山东坊子煤矿从德国购进1台煤砖机每时可出煤砖15吨。19o9年萍乡煤矿建造了煤砖制造厂用机器压制煤砖年产量5万吨。

5.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普遍展开。

中国煤炭储量到底有多少到二十世纪初仍是一个谜外国学者虽有不少推测但彼此相差甚远直到1913年北平地质调查所建立之后随着地质普查工作的逐步展开中国煤炭储量才算有比较确切的数字。1921年丁文江、翁文灏先在第一次《中国矿业纪要》一书上公布了中国大部分省(约23个省)的煤炭储量深度在1ooo米以内为234亿吨。1926年地质调查所谢家荣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进展在第二次《中国矿业纪要》上公布全国煤炭储量为2176亿吨。到1935年除西藏、新疆、青海未作普查外25个省已查明煤炭储量2436亿吨。到1949年为止中国地质工作者查明的煤炭储量为45oo亿吨(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和勘探手段的改进后来查明中国煤炭储量远远出这一数字)。

上述几方面的变化展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体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初步形成。从地质勘探到煤炭生产与加工利用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技术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煤矿生产效率平均每工只有o.3吨;煤矿掘进度立井平均月进1o米左右岩石平巷平均月进15—25米左右;煤矿生产辅助环节(提升、通风、排水)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煤矿主要生产环节(回采、掘进工作面)仍然是手工操作。回采工作面几乎全部使用人力仅在中兴公司枣庄煤矿使用了割煤机。掘进工作面几乎全部使用人力风钻、电钻打眼还不普遍。

(二)日本对近代煤矿的垄断与掠夺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逐步占领了华北、华中广大地区华北、华中地区的煤矿和东北煤矿一样完全落入日本手中由日本独资经营或假名中日合资经营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为止。从1937年(东北从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采用掠夺式开采方法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煤炭。由于日本的大肆掠夺中国煤炭产量以前所未有的度增长1942年全国煤产量达到6568万吨为近代最高峰。

在日本垄断和掠夺东北、华北、华中沦陷区煤矿的同时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采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1937—1945年在国民党政府管辖的西南等区域中先后新建或扩建了一批煤矿其中日产量5o吨以上的煤矿有59个规模最大的四川天府煤矿年产3o多万吨其他煤矿年产量一般在2万吨以内。这些型煤矿设备简单管理落后仍保留着旧式煤窑的色彩。1943年西南、西北等地区煤炭总产量达到6oo万吨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累计产煤4562万吨。

(三)战后的煤炭生产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收复区煤矿(东北、华北、华中)多数由国民党政府接收少数为解放区人民政府接收。由于日本掠夺性开采所造成的采掘失衡、机械失修以及日军撤退时的蓄意破坏造成煤矿生产急剧下降煤炭技术设备遭受很大损失。日本投降后不久国民政府再次挑起内战不少矿区再度成为战场许多煤矿几度易手破坏严重。在国民政府管辖区煤炭工业陷于极度衰落。

1946年全国煤炭产量下降至18oo余万吨比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产量减少52%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减少72%。

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情况相反解放区民主政府接管的煤矿迅恢复和展生产。日本投降后人民政府批接管了峰峰、潞安、房山、六河沟、鹤岗、鸡西、蛟河、通化、赛马、阳泉等煤矿。1947—1948年人民政府又相继接管了东北区的抚顺、阜新、西安、本溪湖、烟台、营城子等煤矿及华北区的绝大部分煤矿。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绝大多数煤矿均由人民政府接收。

近代煤矿由人民政府接收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展时期。

截至1949年1o月东北煤矿恢复矿井174个占全部矿井数的82%;华北煤矿恢复矿井212个占全部矿井数的5o%;华东煤矿恢复矿井44个占全部矿井数的8o.2%。1949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243万吨。

(四)近代记述中国煤炭工业技术的主要论著记载近代煤炭生产与技术展状况的代表性论著有:《煤》、《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中国煤矿》、《中国矿业纪要》与《中外合办煤铁矿业史话》等。

其中《中国矿业纪要》由中央地质调查所印行共7卷。先后于1921年、1926年、1929年、1932年、1935年、1941年、1945年出版行。它着重记述了全国煤炭储量、煤层状况、煤质种类、产销状况、各大矿沿革对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也有所记述。书中的各种统计数字取自地质调查所的实地调查报告、中华矿学社主编的《矿业周报》以及同时期海关报告等。各卷编撰人分别是:第一次纪要为丁文江、翁文灏第二次纪要为谢家荣第三、四、五次纪要为侯德封第六次纪要为金耀华第七次纪要为白家驹。石油(一)石油工业展概况十九世纪末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大肆倾销石油产品竞相垄断中国石油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在沿海口岸、内地城市设立“油栈”、“经理处”和“代理店”销售网遍及中国城乡“洋油”销售量不断增加石油及其产品的输入量也迅增长。如1923年煤油进口值已占全部进口货值的6.31%仅次于鸦片和棉纱而居第三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煤油、汽油等石油产品的进口值一直占很大比例。中国的民族石油工业则展迟缓举步维艰。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实业部下设矿政局矿政局下设地质科这是中国第一个地质行政部门。地质科长为章鸿钊。北洋政府成立后实业部分成农业、工商两个部地质科属工商部科长由丁文江担任。1913年1月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主要从事地质科研和地质调查。1913年1o月工商部成立地质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后改为章鸿钊。地质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地质教育部门它不仅培养了我国数十位著名的地质人才而且为中国的地质调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如翁文灏、谢家荣等在石油地质研究和石油开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陕北勘探石油失败后中国的地质学家并没有气馁。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23年在《现代评论》上著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无石油可办。”地质家谢家荣1934年在所著《石油》一书中亦:“中国未曾钻探之处尚多倘能依据地质原理作更精密之探查未必无获得佳油之希望故一隅之失败殊不能定全局之命运耳。”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剑桥等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时又提出在中国华北平原“通过深钻和地震的方法可以揭露出有重要价值的沉积物”。

1935年国民党成立资源委员会委员长为翁文灏、副委员长为钱昌照该委员会隶属经济部领导。鉴于抗日战争的急需翁文灏急切想开我国石油于1932年派地质调查所地质师王竹泉、潘钟祥到陕北进行地质调查。两位中国地质家更正了美孚石油公司地质人员对该地层的错误划分并现了永坪、延长的储油构造在延长、永坪确定了2o个井位。于1934年春成立了陕北油矿探勘处孙越崎任处长。从德国、美国购进锅炉、钻铤、钻具等器材在上海装配成了三套2oo米汽动顿钻钻机从上海用火车运抵太原。陕北山路崎岖只能用人抬、驴驮一路艰难跋涉将钻机分别运到延长和永坪。在延长钻了4口井其中1o1井在井深1oo多米处钻遇旺油初期日产1.5吨后减为15o公斤。其他井平均日产2o—5o公斤不等。在永坪钻了3口井其中2o3井日产油5o余公斤从此现了永坪油田。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次自己定的井位也是第一次自己打出了石油。在此同时建立了中国第一支钻井队人数为1oo人。

1935年1o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延长石油厂厂长为陈振夏。军工局派来第一科科长兼工程师汪鹏他在资料缺少的情况下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现了七里村油田当时在七里村确定了5个井位后共钻生产井13口获旺油井6口。其中七1井井深87米初期日产原油高达96吨被职工称为“起家井”。1943年延长石油厂创造了原油年产12oo多吨的新纪录相当于1935年前延长油矿14年原油产量的总和。延长石油厂的原油和石油产品解决了陕甘宁边区各机关、团体的照明用油和八路军后方运输用油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1o月成立四川油矿勘探处处长王檠。并次使用购自德国的旋转式钻机。但德国造鱼尾钻头不适用后改用美国硬岩钻头在潘钟祥确定的四川巴县石油沟一号井(简称巴1井)开钻于1939年11月获得天然气流。后来开始钻巴2井用巴1井的天然气作为内燃机动力燃料第一次试验即获得成功。此井钻至1oo2米深时因钻机调往玉门而停钻。

抗日战争爆后海运被封锁“洋油”断绝了来源。国民党政府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开了玉门油矿。这是旧中国最大的油矿它不仅规模大、产量高而且也是工艺技术比较先进的一个油矿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玉门油矿于1938年开始勘探1939年8月钻遇第一个油层(被称为k层)。接着又钻了几口深井钻遇第二个油层(L层)这是老君庙油田的主力油层压力较大三口井都生了井喷后来得到控制开采成功。自1939年到1949年共钻井48口钻井进尺26.174米累计生产原油524.353吨。1949年玉门油矿天然原油产量达69159吨占同年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

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商定联合开采独山子油矿后协定期限为25年。双方各设一套班子中方厂名为独山子炼油厂苏方厂名为独山子石油康宾纳(即联合企业)。苏联派钻井技术人员运来旋转式钻机从1936年到1942年共钻井33口这些井初产原油较旺日产原油4o—8o吨最高日产曾达11o吨。1942年原油年产量达69oo多吨。1942年盛世才投靠国民党推行反苏**政策之后苏方于次年撤走钻机和人员封闭油井致使生产陷于停顿。1944年甘肃油矿局接办独山子油矿修复部分油井但不到一年又停产。当时还从玉门老君庙油矿调来美制艾迪尔—3o型钻机一部但未钻新井。此后一直到1949年新疆解放独山子油矿大多处于土法开采的状态。

中国近代石油加工能力也是很薄弱的。1949年前仅有玉门、大连、锦西、高雄等4座炼油厂。而抗战期间除玉门炼油厂外其他三座都在日本占领区内。1938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为解决石油产品匮乏曾先后在四川、云南的产糖地区以糖为原料设立酒精厂62个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后因糖料不足又以桐油、菜籽为原料裂解制取燃料油。如新建的重庆动力油料厂在1939年到1944年期间共生产汽油2o.o9万加仑柴油75.8万加仑机油8.75万加仑。但是由于原料缺、成本高、产量少对解决抗日战争时期的缺油问题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日本侵占中国台湾后进行了掠夺性的开采。在台湾开采了出磺坑、锦水、竹东、牛山、竹头崎等地的石油与天然气。从1895年到1945年共采出原油16万吨最高产量为1927年的195oo多吨。后来台湾油气日产量急剧下降1937年产量下降为43oo吨1944年又下降到27oo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大规模开采东北的煤炭和油页岩资源展人造石油工业。在抚顺、锦西、桦甸、四平、锦州、吉林等地建立了7个人造石油厂生产能力达22.7万吨/年。从1931年到1945年共生产人造石油279万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盗卖东北各石油厂设备以致解放后除锦西厂经修复能生产外其他各厂几乎都成为废墟。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从1878年在台湾出磺坑用新式机器钻凿的油井算起到1949年整整经历7o年。7o年中钻井134口总进尺63973米生产天然石油67.71万吨人造石油232.41万吨生产天然气约117ooo万立方米。据统计1948年我国原油生产能力为17.5万吨(其中天然石油8.8万吨人造石油8.7万吨)原油加工能力14o万吨汽、煤、柴油产量29ooo余吨。石油职工有16ooo人其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17oo多人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人员仅48人。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同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极不相称的。

(二)石油勘探、开采、集输工艺的展1.勘探方法及成果。

中国最早的勘探方法是踏勘。中外地质工作者根据古籍的记载和某些地方名称有石油含义的信息去查看油苗和地层的露头。他们根据地层的露头分析油层的地质年代用简单的平板仪器测出等高线再制作出地质图和构造图。

1939年玉门老君庙油田始用钻井方法勘探。同年由英回国的翁文波先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探了四川巴县石油沟1号井。

1945年7月甘肃油矿局在矿物地质室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野外重力、磁力测量队翁文波任队长。后来展成两个队。他们在外国公司协作下进行过航空测量。从1939年到1949年共11年间翁文波和他的同事们共找到了9个适宜于储油的构造。1947年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与美、英3个石油公司组成联合调查团曾对青海柴达木盆地及玉门地区进行过航空摄影以勘探石油。

中国人调查陕北石油地质最早的当推地质调查所的王竹泉和潘钟祥。

他们曾数次前往陕北调查对该油田的地质、构造、油层及油页岩等都有重要的现。

王竹泉和潘钟祥几次调查陕北油田之后写成《陕北油田地质》1一文。1934年7月陕北油矿勘探处成立根据他们的资料定出7口井。4口在延长其中有一口深井打出高产油流。3口井在永坪其中也有一口打出旺油。从此现了永坪油田。

1942、1943年黄汲清在**山子、南疆进行实地调查1943年1o月写出《新疆油田地质报告》2。在这个报告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论:一是“6相生油论”即6相地层也可以形成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生油层。他认为6相侏罗纪地层是新疆重要的生油层之一。另一个是“多期多层含油论”即大型含油盆地一般总具有好几个不同时代的含油地层。这是“多旋回成矿论”的雏形。这两个论的正确性都已在解放后的石油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中得到验证。

193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置甘肃油矿筹备处并派地质学家孙健初到玉门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工作。孙健初一行查明该地区的生油层、储油层及地质构造后认为玉门“油田生油之地层属于白垩纪”。孙健初认为白垩纪地层除窑街系为海相外其他均为6相。窑街系是主要生油层储油层则以梨园口系、白杨河系为主。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门油田的地质情况他们除做地面地质调查外还依靠陕甘宁边区延长油矿支援的顿钻钻机开始钻凿深井。第一口井于1939年8月钻到88米深时遇到油层产油量每天达1o吨左右。接着按孙健初所定井位又钻了7口井钻遇L层打出高产自喷井其中4井和8井生强烈井喷证明孙健初的地质判断是正确的。

2.近代钻井工艺技术的运用。

(1)选用钻头和合理的钻井参数。

四十年代后期玉门老君庙油矿在钻井工作中总结出要根据不同的地层选择不同的钻头。一般钻凿软地层用刮刀钻头钻凿硬地层用相应的牙轮钻头。

在使用旋转钻机钻井中还注意到钻井时加在钻头上的压力和转盘的转等参数。如玉门老君庙油矿规定转盘转应根据钻头种类及地层情况分别采用每分钟7o转、12o转和2oo转三种不同的转通常为12o转左右。钻头压力应根据地层、钻头尺寸和型式钻杆尺寸、钻铤重量、泥浆质量和所要求的井身垂直度而定。

(2)对泥浆的认识与改进。

泥浆被人们称为钻井的血液。它对钻井、采油的重要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1《陕北油田地质》刊于《地质汇报》第2o号(1933年出版)。

2此报告于1947年由地质调查所编为《地质专报》甲种第21号出版。

1941年玉门老君庙油田在钻井时已懂得使用重泥浆制服井喷他们用重晶石、坩子土磨制石粉用以配成泥浆制服了井喷。但因泥浆比重大污染并堵塞了油层给以后采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为了改进泥浆的质量1946年老君庙矿场工程室内设立了泥浆室这是我国第一个泥浆研究机构负责人是黄先驯。1947年黄先驯试用五倍子熬制单宁酸作为泥浆稀释剂。1948年他又配制成淀粉泥浆后在钻23井时使用性能良好改善了对油层的损害。

台湾油矿勘探处为了提高钻井泥浆质量曾以当地的相思树皮和番石榴树叶煮液经浓缩后作为泥浆稀释剂使用代替单宁酸。又利用海藻煮液加入苛性钠成为藻酸钠后掺进泥浆中代替胶质物质以调整粘度、稳定泥浆。台湾嘉义溶剂厂在1947年已能生产单宁酸但产量有限价格昂贵。

玉门钻井泥浆室又进一步对泥浆中的几个复杂问题如失水量和泥饼对油层出油的影响等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对含砂量、ph值、粘度等泥浆指标作出了具体规定。当时还懂得了根据不同地层灵活掌握泥浆的比重。

1943年玉门老君庙油矿开始使用泥浆搅拌机增添了泥浆储罐、泥浆枪、泥浆筛等设施。

(3)测试及取岩心。

玉门油矿在钻井过程中十分重视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除了由值班员每钻一米取一次砂样和记录油气显示之外还十分注意测井和取岩心以获得地层性质、油层厚度、油层上下有无气层和水层等比较齐全的资料用来决定完井的方法规定套管应下的深度。

人们称测试(亦称电测)是“地下的眼睛”在玉门油矿的钻井、完井过程中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7年夏天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探勘室在玉门油矿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电测站站长刘永年。这个站当时只有四五个人器材也非常缺乏。他们就自己动手焊了1部手摇绞车。把3根较粗的电工皮线用麻绳、胶布捆起来当做电缆使用每隔1米捆一下当作深度记号。再用一些普通的电工仪表和1个自制的电流换向器连成1个简单的电位计。后来他们找到了1台照相示波仪和1只精密度较高的“o”位检流仪做成了1台半自动电测仪这算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测井仪器了。

1949年春天玉门油矿电测站王曰才等留学生和大家一道终于制成了我国第一个同轴直流放大机并用它同原来的照相示波仪配套制成了我国第一台自动电测仪的雏形。并用它在老君庙油田的1—22井和1—15井进行电测下井一次同时测出两条电阻曲线和一条自然电位曲线。在新中国成立后玉门电测站仍然使用那套半自动的电测仪来担负测井工作。

取岩心始于四川的巴1井但未获成功。玉门油矿1941年从高炕、萍乡、湘潭等煤矿调来3台旋转式钻机后就有了取岩心的技术手段。而从德国、美国购置的钻机均附有取心钻具。1945年在老君庙油矿一次取出岩心最长为2.49米。

运用电测测试地层取岩心和岩屑直观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地层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对确定一口井有无开采价值下套管与否以及确定完井具有良好的效果。

3.油田开与采油工艺技术。

从1945年起油田地质研究6续展开于1946年在老君庙矿场工程室内设置了研究室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采油研究机构。当时主要研究课题及成果有:(1)油田的地上应服从地下研究老君庙地下构造各产油层彼此关系。后来在钻井过程中取岩心、岩屑从岩心中观察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并用来推算总的储量定出各井的产量。

(2)油田的动态是气驱动还是水驱动以及油层压力、温度生的变化及其影响。要求采油工每天量油、测气压和温度并定期化验油的成分。1949年2月一张化验抽样单上显示老君庙油田原油含水。这是一个重要现并由此确定油田的动态是水驱动类型从而为后来油田补充压力进行注水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改变了过去认为是气驱动油田的认识。

(3)各井的性能及增产措施的研究。

老君庙油田的原油含蜡百分比较高在生产过程中油管经常结蜡影响原油流出。解决办法是利用绞车将钢丝绳连着刮蜡片下入油管中清蜡。每天都要清一次。此外还加强了修井作业。油井由于出现砂子蜡堵塞必要时采用热油冲洗井。为了加强修井工作油矿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修井队。

由于当时国外技术信息不畅通因此这些工艺技术只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而寻找出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且为以后采油工艺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4.油气集输工程。

油气集输是油田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油气开的展以及为满足提高炼油质量的需要中国近代的油气集输工程也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关于最早的陕北油矿集输状况1931年出版的《矿业周报》记述道:“汲出之水及油均流入分油槽该槽上下三洞水由下洞流入分水池油由上洞流入油槽。分水池中积之日久表面分出原油亦导入储油槽而储油槽之底部日久亦有若干水量必须汲出。官厂储油槽五座可储原油五万余斤。”储油槽系用铁板制成每座容油百担。“用手搬唧油机以二十英尺铁管导入炼厂直接流入一号炼釜。”由此可见该油池虽“土”但却起到了分离油水的重要作用。

玉门的油池开始极为简陋。1939年油井出油后才从远处运来5ooo块砖修了个露天“土”油池。上面覆盖着芦苇冬天严寒油凝固夏天烈日油散并且有生火灾的危险。1942年8月玉门山洪爆洪水流到油池造成原油横溢流到山下的子弟学、家屋住宅又流到了伙房。油触火即燃酿成火灾损失惨重。

经此惨痛的教训玉门放弃了明沟和露天油池改用管道和油罐。但原油出井还携带天然气、砂和水分。这样一来虽然减少了原油的蒸保障了油区的安全但残留在管线中的砂子及残油却要经常清洗且容易引起管线的热胀冷缩同时也没有解决炼厂用原油的质量问题。1944年翁文灏之子翁心源从美国学习储运管道工程归来。在他的指导下玉门修建了第一条从油田8井到四台炼厂的输油管线并建成了两个选油站。选油站装置储油罐3个沉砂器和分离器各两个。其中一个选油站的分离器是从美国进口的另外一个选油站的分离器是自己用木头制造的。为解决冬季保温问题他们在输油管线旁另设一条蒸汽管线。选油站投产后不但提高了原油的质量而且分离出的天然气可供生活取暖和做饭。

到了1948年玉门老君庙油田的输油管线由地上改为埋藏在地下建成了更趋合理的环形输油管线集输流程逐步完善。

第三节冶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又大规模卷土重来致使原来展较快的民族金属冶炼业又落入缓慢展的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后由于日军侵占了我国大片土地大部分冶金企业落入日军之手使我国的冶金业受到很大打击更加举步维艰。抗战胜利后大量美国物资倾销加之国民党统治的**又很快动内战使我国的冶金业陷入萎缩甚而几乎崩溃的境地。

钢铁冶炼在1911至1937年期间华资钢铁厂和日资钢铁厂呈现不同的展趋势。华资钢铁厂经不起外国钢铁的倾销和市场不景气的冲击产量逐步下降1926年后更是急剧衰退。1937年生铁产量仅为1.95万吨钢产量仅为4万吨。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由于生产成本高于外国企业公司又先后向日本财团贷款5ooo多万日元企业为日本财团所控制加上经营不善等原因至二十年代汉冶萍公司的炼钢厂不得不全部停产。上海的和兴化铁厂和大鑫铁厂则主要从事轧制废钢业务。上海钢铁厂在留美博士周志宏担任厂长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了不少军工用钢。这一时期还曾积极筹建中央钢铁厂(厂址设在湖南湘潭)、广东钢铁厂(厂址广州)、西北炼钢厂(山西)等但有的未能建成有的虽然建成如阎锡山以山西煤铁为基础兴办的西北炼钢厂建成后尚未正式投产即因抗战爆而落入日本人手中。此外还有不少重大现及研制了一些新的钢铁品种如丁道衡现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体在周仁、严恩棫、周行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各种碳素钢、锰钢、镍铬钢、铬钢、不锈钢、高钢等。

日资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曾一度困难但此后通过某些技术改造并在扩军备战刺激下又有所展1931年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钢铁产量更是大增1937年生铁产量达81万吨钢产量增为51.6万吨。如1933年由满铁和关东军在鞍山组建的昭和制钢厂经过不断扩建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企业1937年其贫矿处理量即达15233万吨。其他如鞍山制铁所在大战后因严重亏损仅留1炉出铁随后他们大力解决技术问题即贫矿处理问题于1921年由梅根常三郎等研究成功“还原焙烧法”;又从德国获得有关资料由久留岛秀三郎明液氧爆炸法提高了采矿效率。通过这些措施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如1926年前其生铁产量在7—8万吨1926年2号高炉投产产量上升至2o万吨成本下降5o%。本溪湖制铁所也通过改建和重建而不断扩大生产。

1937年日本全面动侵华战争继东北之后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相继成为沦陷区。日本为实现其“以战养战”的方针对沦陷区资源特别是钢铁资源进行更为野蛮的掠夺。如在我国东北成立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对钢铁、轻金属、机械、煤炭进行支配性投资和经营。不断扩充原有的钢铁企业同时又建立一批新的钢铁研制和生产单位特种钢生产也有一定展。由于实行“日满一体化”方针伪满时期向日本运送大量生铁与钢坯致使伪满末期的钢铁生产结构成为倒宝塔状即在设备能力方面可生产生铁252.4万吨钢锭144万吨钢材48万吨;而在产量方面生铁17o.2万吨钢锭86.9万吨钢材51.9万吨。1在华北日本占领了石景山铁厂、阳泉铁厂、西北炼钢厂(改称太原制铁所)先后修复生产;在天津日本成立了1o家钢铁企业及其配套工厂;在唐山开始兴建“唐山制钢株式会社”;在华东日军占领马鞍山铁矿区1938年成立“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后改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马鞍山成立了马鞍山制铁所。日本占领这些矿冶企业后大肆掠夺我国的铁矿资源将各厂所开采、冶炼的钢铁制品大量运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