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4(1/4)

x,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5—4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4页。

这是恩格斯在一**o年八月五日致康·施米特的信里说的话。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3。斯大林指出“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设施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展即社会存在的展所提出的已经成熟的任务的基础上一经产生便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物质生活为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的已经成熟的任务为社会物质生活能进一步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段话具体阐明了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学说这种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在已经成熟的社会任务的基础上进行1。

斯大林说必须证明思想的伟大意义。“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生活本身所产生的可是它一旦产生出来就会获得巨大的意义它把人们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并且在产生它的社会生活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思想在历史运动中有巨大的意义。”2斯大林指出“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有旧的思想和理论它们是衰颓的为社会上衰颓的势力服务的。他们的作用就是阻碍社会展阻碍社会前进。也有新的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它们是为社会上先进的势力服务的。它们的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展促进社会前进而且它们愈是确切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展的需要它们的意义就愈大。”3斯大林的这些论述已经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它是探索社会变革时期哲学思想的阶级性的一盏明灯。

在社会变革时期思潮的激荡特别强烈。在新旧绝续之际方生未死之间旧的、衰颓的要挣扎不肯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先进的要上升要登上历史舞台。这样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很激烈很尖锐。即使新的取得了胜利也还有摧陷廓清的任务敷陈新义的任务不是很简单的。斯大林说:“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它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不关心的。相反地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是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帮助它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消灭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1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写成于一九五o年总结了十月革命时期以及苏联建国时期前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的经验对上层建筑思想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作了极精辟、极深刻的论述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的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又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当无产阶3《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228页。

1《斯大林选集》卷下第438—439页。

2《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1o6页。

3《斯大林选集》卷下第438页。

1《斯大林选集》卷下第5o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5页及9页。

级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革命的理论就是掌握了战斗的武器就能够确定方向认清前途对工作充满信心相信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从而进行实际的革命斗争使革命事业一步步地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革命理论并不是谁臆想出来的东西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去考察**的未来展问题。无产阶级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不只是掌握了伟大的认识工具而是运用它来挥伟大的组织作用、动员作用和政治作用战胜敌人建立自己的统治并进行通向**的伟大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已经将近一个半世纪。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经过了极其艰辛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迄今为止已有十多亿人口摆脱了被奴役、被剥削的处境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但是距离**事业的全部胜利路途还遥远还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和巨大的牺牲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那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所向往的光辉的顶点。

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宗教为哲学(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为文学为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这种势力确实是盲目的因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因为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压抑、灾难、残酷的折磨是现代宗教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1宗教决不会自行消亡。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长期战斗。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把意识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汉末的黄巾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朝的红巾军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德国的农民战争也是如此。

哲学这门学问在历史展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旧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96—97页。

学它包罗着关于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学。各种具体科学的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结束了旧哲学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旧哲学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认识和革命改造的武器。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学说也是哲学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同哲学阵营就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为唯物主义哲学。与此相反的则为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跟唯心主义哲学斗争中展起来的。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的哲学是不可能有的。宣传哲学的“无党性”和“全人类性”只能是欺骗。

文学和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剧本。艺术包括音乐、书画、雕塑、戏剧、电影。文学和艺术一般是诉诸感情的形象思维的形式。

文学和艺术具有倾向性。马克思说:“请回忆一下织工的那支歌吧?这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无产阶级在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2恩格斯指出“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1在中国诗经里的《伐檀》、《硕鼠》有强烈的倾向性。历代著名的文学家屈原、贾谊、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安石、6游、辛弃疾、关汉卿、施耐庵、王实甫、吴承恩、曹雪芹都是有政治倾向性的作家。文学和艺术的生命和价值全在它具有为人民的政治倾向性。

为人民的文学和艺术就是站在人民一边与人民同患难、共呼吸为人民的利益服务。这样的文学和艺术就是优秀的文学和艺术它大量地记录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

在今日文学和艺术就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宣传进步思想宣传**思想鼓舞、赞美人们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高尚志趣和情操。但是也要注意做到象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不要把“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是在不断吸取民间文学和艺术的营养中展、长大的。诗、词、都是如此。戏剧更是来自民间。中国的文学和艺术熔铸着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精魂这是不容忽视的。

1《列宁全集》第一卷第3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54页。

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不断地接受外来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例如佛教艺术和讲唱文学就是如此。近代、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外来影响更为显著。

第二节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历史展上古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上古哲学思想指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从殷代后期起经历了殷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殷周之际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时期;西周则学在官府;周室东迁前后官学崩溃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一阶段。周王东迁以后的思想以至春秋邹鲁缙绅先生的《诗》《书》传授之学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二阶段。孔墨显学战国百家并鸣之学周秦之际的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三阶段。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这三个阶段《庄子·天下篇》曾有所论述。

商代后期以干支相配成的六十甲子明确无误地刻在甲骨上。以六旬为循环的纪日法是中国历法的基础。历法反映关于人类对天体运行和时间的较精确的计算它起源甚早。殷代先公上甲微就以十干的日命名以后■、■、■都沿袭这种称谓方式。他们是成汤以前的先公。生活在夏朝的商之先公以十干命名则干支纪日的历法当起源甚早。历法与天体运动的神话相伴随纪实观念又与禋祀祖先相联结从中形成了礼。殷代后期礼器的大量出土表明当时确实存在着《论语》所提到的殷礼。礼器的多端以及纹饰的精致既说明青铜冶铸技术的进步也说明殷礼已相当繁缛。

殷虚文字是单字象形。单字证明其无复杂语言;象形反映其对周围事物观察的朴素。这种文字指示出感性的摄取与劳动的接触是特别重要的。卜辞所涉及的社会生活的广泛、复杂表明殷人以人事诉诸鬼神的宗教意识的浓厚。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对此都作过仔细的归类和分析。王国维根据卜辞而作出的商史研究具有开创性的价值。

西周学在官府。西周王室掌握文化的官职是祝宗卜史。祝代表祭者向神致辞必须掌握关于神的历史知识。宗管理宗庙祭礼必须掌握关于氏族宗法的历史知识。卜掌管观兆的宗教事件必须掌握关于占卜吉凶祸福的知识。史掌管文书观察天象必须有关于自然现象及政治历史的知识。所谓“学在官府”的学就是这班文化官吏所专有的知识归根结底都与宗教有关。在主要的诸侯国如宋和鲁以及后来的楚也有这种掌握文化的官吏。

周人的宗教思想是天命论至上神是上帝亦称皇天有福可怀有威可畏。人受生于天曰命。受天之命以统治天下曰天子。人民疆土乃天子之所有受自天亦受自先王。故须敬畏天威尊法先王以祖先神与上帝相配合。

周人的道德思想以德与孝为中心德以对王孝以对祖。西周的金文及诗书多涉及孝与德的道德思想。如云“监悊厥德”(《克鼎》)“秉文之德”(《周颂》)“聿修厥德”(《大雅·文王之什》)“克明德慎刑”(《书·康诰》)“乃单文祖德”(《书·洛诰》)如云:“显孝于申(神)”(《克鼎》)“祖孝先王”(《宗周钟》)“绥予孝子”(《周颂·雝》)“永言孝思”(《大雅·下武》)“用孝养厥父母”(《书·酒诰》)“惟尔令德孝恭”(《书·君陈》)可见“有孝有德”(《大雅》)是西周的道德纲领。

西周的政治思想通过颂与诰以宣扬。颂是后王歌颂先王的乐诗。由下而上的崇拜叫做“颂”。周颂用于禋祀先王多讲武功与农事称颂先王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功。诰谓教训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谕戒叫做“诰”。《书》之诸诰如《大诰》、《洛诰》、《召诰》金文如《盂鼎》大抵指陈明天命、敬德、治民、营国的道理训戒子孙与多士、多方要服膺周先王的统治表率。颂与诰是用来对下属进行崇拜与服从教育的文字只有官府才能掌握所以说“学在官府”。

西周末年王室逐渐微弱社会矛盾加剧平王乃被迫东迁。当时有大量诗歌暴露现实黑暗诅咒上天与祖宗责备上层贵族这是对统治思想的背叛具有进步性、人民性。这些诗歌被收集在《诗经》中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政权下移王官失守学术由官府下移竹帛乃下庶人西周学术“皆原于一不离于宗”向春秋“道术将为天下裂”转化(语见《庄子·天下篇》)。于是就出现了孔子开创私学聚徒讲学的新局面。

西周的学术到了春秋时期还保留了它的旧形式。残存的官府文化官吏还抱着西周的学术传统苟延残喘。然而这仅如秋风中的残叶即将飘散。《庄子·天下篇》说:西周学术到了春秋之世“其明而在度数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但是毕竟王官失守了他们所有、所能明的只是仅存躯壳的形式了。春秋时期的诗书礼乐只是单纯的仪式而没有内容。西周文化成为死规矩。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学术就是专门背诵古训的儒者的职业。《说文》:“儒为术士之称”。术士犹艺士娴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习礼乐所以为相;习射御所以为将;习书数所以为宰。此为当时贵族之学亦懦所以进身于贵族之学。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就是传习诗书的儒者他们的时代早于孔子。

春秋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散见于《左传》。如云“五行”或亦曰“五材”如云“六气”都是指宇宙间的基本物质。又论及民与神的关系指出应先成民事而后致力于神。或指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依人而行。或指出天道远人道迩。这些都表明人们相信人力而不甚相信神力;依靠切近的人道而不依靠遥远的天道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

春秋末世战国初年孔子墨子开创了私学从此开始了诸子百家并鸣的局面。

孔子生长在文化典籍丰富的鲁国接受了邹鲁缙绅先生的诗书传授之学。那时候王官失守学术下移孔子处身这种文化变革的时代先开了私学。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惟官学失守乃有私学。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多人形成很有势力的学派。孔子的学术以“仁”和“礼”为中心仁就是承认人的地位礼就是讲究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言仁是革新的。讲礼是保守的。所以孔子的学术反映了新旧交替的矛盾。孔子周游列国当时的诸侯不能用他。他晚年退而著书编定六经。据说《春秋》是经过他笔削的《春秋》笔法成为后代史学家的准绳。孔子编定的经书经过汉朝提倡成为学术的正统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的教育学说很有价值有些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今天还在遵循。孔子死后弟子散处四方或者为诸侯师或者友教士大夫影响十分巨大。

墨子稍后于孔子当战国初期。他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乃背弃而著《非儒》。其书多及生产劳动多言百工、商贾、宾萌、役夫反映其为身份微贱的生产者。墨子的主要主张为兼爱、非攻、节葬、非乐上同、尚贤天志、明鬼;反对奴隶主贵族依靠骨肉之亲无功富贵。书中《备城门》以下是兵书详言战争防御方术可见墨家非攻而不反战。墨家也是徒属弟子充满天下的学派其后学有墨辩有墨侠。终战国之世墨家学派传播甚广其巨子且远至西方的秦国。墨家学派直到汉初才衰落下去。所以孔墨二家韩非子称为“显学”。孙诒让谓:墨学之昌几埒洙泗。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这里所说墨学的历史兴衰符合实际。

孔子开创私学墨家踵兴。从此而后道、法、名、阴阳各家并兴。与儒、墨合称六家各以其学术相诘辩形成战国百家并鸣的局面。奴隶社会崩溃阶段的学术繁荣在学术思想史上放一异彩。

汉初司马谈以黄老学派立场论六家要旨。其言虽有所见要不免偏颇。大抵自孔子而后战国大儒言仁义崇礼乐前有孟子后有荀子。孟子道性善议井田衍子思的思想绪余流于主观唯心主义。荀子言性恶重视后天的学习论天行重视人事的修治;博综各家非十二子赫然成为战国末年唯物主义思想的巨擘。

道家称老庄。老子其人《史记》不能论定其时代。而《道德经》则显系孔墨而后战国时期的思想非议仁义批判礼制要回复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淳朴之治。其所提出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母但是恍惚不可捉摸不可名状没有物质基础。《道德经》反映着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庄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处昏上乱相之间”生活贫困衣履破敝不得不贷粟于监河侯。他既不能随时代而前进又不能把握当前的现实只能逃离人世处身于材与不材之间在矛盾中求得内心的宁谧。所以他齐死生、得丧、小大、多少、贵贱、是非乘道德而浮游泯然无累。庄子提出了越时间、空间的“道”“道”是不可认识的。这个“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宇宙的根本。从“道”出庄子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不要以人为改变天然。无用是最好的用越无用就越合于天道。处世的方法是“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在命运面前听凭摆布的败北主义。庄子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对后世影响很大。

名辩思想包括名家与墨辩。名家惠施、公孙龙都逞诡辩。惠施合同异如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种诡辩抹杀事物的质的差别把相异的事物视为同一。公孙龙离坚白谓“白马非马”谓“坚白石”离。“视不得见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白马论的逻辑特征在于把普遍的概念(马)与个别的事物(白马)抽象而绝对地分离开来把本质(马)与属性(白)抽象而绝对地分离开来。这是他所以陷于谬误、成为诡辩的原因。坚白论则认为色(白)性(坚)质(石)互不相关人物感觉(视觉与触觉)各各分离互不联系。现象不可知感性认识不可靠把诡辩推向极端。

墨家后学墨辩有文字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讲墨学的认识论、逻辑思想、科学思想在《墨子》书中自成一组。文字体例殆如《尔雅》文辞简约讹夺过多至为难读。今举其批驳名家公孙龙诡辩的论题如次。“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小取)。“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经说下》)。一则批驳白马非马一则批驳坚白石离。由此可知墨辩的成书时代乃有晚于公孙龙者。

法家称管、商、申、韩。《管子》驳杂非一家之言。《商子》大体出于商鞅的言论亦有后人依托。《申子》或近于道家。《韩非子》则集法家大成兼言法、术、势三者。其《解老》、《喻老》表明法家思想与《道德经》的关系。韩非时代及于秦王嬴政已是秦统一的前夜其思想为君主**政治鼓吹。

阴阳家邹衍、邹奭著作无传。《管子》书中或有其绪论当俟考定。《吕氏春秋·应同篇》保存其五德终始之论。《史记》所载大九州之说为阴阳家思想的一端然而非其思想之最重要者。

这里要提出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书中关于思想统一要求的屡见。《管子》书中已见统一思想的端倪。《商君书》要求“燔诗书而明法令”禁绝游学。《荀子·非十二子》要务息十二子之说除天下之害把百家争鸣看成扰乱天下的邪说、奸言。《韩非子》则禁二心私学。所有这些成为秦统一天下以后“燔诗书百家语”以及“偶语《诗》《书》者弃市”政策的张本。

中古时代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从秦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中古时期即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中古时期历时二千年至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才进入近代。

中古时期的正宗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代表的。但是各个展不同的阶段具有十分不同的特点。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各以其不同的性格与风貌标志着正宗哲学的历史演化。但是正宗哲学的神学化性质是始终存在的。

中古正宗哲学从董仲舒开始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也从董仲舒开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六艺之科”的书籍成为经典。汉初的子学余绪由式微而归于斩绝经学的统治开始。西汉占统治地位的是今文经学。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独成为今文经学的大宗。他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是正宗哲学神学化的标本。阴阳灾异之说天人感应之论人副天数之言土龙祈雨之术何莫而非神学。正是这个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绪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古哲学的正宗。

西汉今文经学《诗》、《书》、《礼》、《易》、《春秋》各立博士。弟子传习严守师说。而一经有数家之传是以互异。东汉白虎观会议旨在统一经说泯今文经学内部的纷歧。班固以古文学家而奉敕撰《白虎通德论》综合今文诸儒经说注释名词术语以神学为指归遂勒成一代今文经学的神学词典。汉代正宗哲学的神学化至此乃臻体系严密理论周至。这是经学史上的大事。尔后古文经学兴盛服、贾、马、郑多以古文经学为儒林大师。而郑玄尤以综罗今古学见称风尚为之一变。于是古文经学不能不说是哲学的正宗但是它有异于今文经学者在于不言灾异不为谶记所以其唯物主义思想透过实事求是的学风而显露。这是值得注意的。

魏晋玄学以《易》与《老》、《庄》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为“将无同”以“名教”为出于“自然”其消融儒言于道家的特点非常明显。何晏注《论语》王弼注《易》与《老子》未尝不揭仁义之言加诸道德之上。葛洪外儒术而内神仙要亦时代风会使然则玄学作为正字哲学的神学性质固甚分明。

魏晋玄学的统治时间并不止于魏晋。可以说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是玄学统治。在玄学统治期间经学仍在展特别在北方经学未尝中绝。江左也有经学战乱频繁人民流散书籍不易保存好象经学销歇似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隋唐是佛学各宗派创立、展的时期。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四大宗派之中尤以华严宗与禅宗影响为大。它们无疑地具有正宗哲学的性质而不是传统所说的“异端”。隋唐经学应数《五经正义》它综合了南北朝经学著作但更多的是北朝经学的笺注成果。在经学统治下培养出许多“学究”。

宋明七百年间(包括清初)是理学统治时期。理学以儒家思想面貌出现骨子里渗透了佛教与道教思想。北宋理学以周敦颐为开山。《太极图·易说》、《易通》是理学家不刊的经典而《太极图》则传自华山道士陈抟其道教的渊源很明显。二程、张载、邵雍是北宋理学大家。程颐、张载、邵雍都深于易学邵雍独以象数著。明道《识仁》、伊川《易传》、子厚《西铭》都是理学的经典。司马光虽见许于朱熹列于六先生与上述五子并而后世不以其为理学家。

南宋理学朱6为两大派。朱熹传程颐理学之绪更衍周、张、邵学统故称理学集大成者。朱学受华严宗影响也受道教影响。《四书》经二程表章朱熹集注取代了经书的地位。朱熹门庭盛极一时。6九渊开创心学学派近于禅。其后学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称甬上四先生而未能张大其师说。张栻湖湘之学吕祖谦婺学与朱学鼎峙但影响远不如朱学。庆元学禁解除以后真德秀、魏了翁为南宋朱学殿军对树立朱学的统治地位有所贡献。

元朝统一南北有利于理学向全国传播。其时朱学称盛也有和会朱6的学者。

明初朱学统治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都取朱学著作。明中期而后王阳明心学崛起挟其功业地位王学传播几遍寰中。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为世诟病。明末清初乃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颜元、李塨以实学批判理学。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对宋明理学作了总结。清初统治者提倡理学御纂《性理精义》重用理学大臣但理学颓波不返终为乾嘉汉学所代。

理学自以为传孔孟道统明斥二氏但阴受二氏影响。七百年的正宗哲学讲义理心性阴阳动静牛毛茧丝辨析毫芒在思维展史上自有较高的地位但它的神学本质始终存在。

近代西方学说的东来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并把它介绍给中国人民。于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大量翻译过来。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因而也得到传播。

在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中时代比较早的是李善兰。李善兰译述了欧几里德(euc1id约前33o—前275)《几何原本》后九卷与明末徐光启译的前六卷凑成全书完整地介绍了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他又译了罗密士(e1iasLoomis181o—1899)的《代微积拾》、侯色勒的《谈天》、胡威立(hee11)的《重学》和牛顿(Isaa1642—1727)的《数理》。他对通过数学形式而表现的辩证法思想作了阐。他说:西国莱布尼兹(gottf-riedi1he1mLeibnitz1646—1716)、牛顿二氏创立微分积分二术“实千古未有之奇秘”。“积分逐层分之为无数微分含无数微分乃为积分。”关于无限性的辩证思维于是获得了明确的表述。李善兰关于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的译述其所涵哲理冲破了中古神学的迷信。他说“为学之要必尽祛其习闻之虚说而勤求其新得之实事万事万物以格致真理解之。”这句话充满了不为成说所囿而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这种思想是唯物主义的。

译述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的巨子是严复(1853—1921)。严复所译的书有赫胥黎(Thomashenryhux1ey1825—1895)的《天演论》、亚丹·斯密(adamsmith)的《原富》、约翰·穆勒(Jamesmi111773—1836)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o—19o3)的《群学肄言》、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等内容涉及生物学、逻辑、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许多部门。其中《天演论》一书的影响特别巨大。鲁迅自述其在南京求学时《天演论》的情况谓几至废寝忘食的程度可见此书当时对读者产生的魅力在文化学术方面影响之深广。严复译此书每篇之后附识自己的议论字数与原文相等或且过之。这种译述非仅字比句次求无失坠而乃为一种学说的创造。严复文字雅洁力追周秦诸子此尤足以满足学术界好古者的偏嗜而杜鄙薄新学者的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