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2/4)

关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资料是相当多的但真正说得上是民族历史撰述的并不多系统地记述民族重新组合的书简直就没有了。至于记述民族重新组合中某一过程或某一过程的片断记载是不少的。在这两个时期汉文撰述以外用少数民族文字的有关撰述究竟还有些什么这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工作。

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撰述的表述还是以按地区记述作为主要形式之一或记一个地区的一些民族或记述一个地区的主要民族而兼及其他民族。这还是《史记》以来的传统。其次是以记少数民族政权为主再及其他有关的史事如《十六国春秋》、《魏书》、《辽史》、《金史》等。再次是以时间为主的编年体如《资治通鉴》记少数民族史事。这种体裁的好处是可以按着时间的展看出同一时期不同民族的情况;缺点是这种流水账式的纪事方式难于使人得到要领。再其次是以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如《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记民族史事。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撰述的表述形式比起前代要丰富一些。

这两个历史时期民族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某些人很容易滋长其民族歧视的情绪对又一些人也可以开阔其在民族问题上的视野。前者可以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他在晋惠帝时反对羌氐在内地居住主张把他们迁出去。他说:“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锺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翫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见、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1羌氐一类问题究竟应当如何解决以及能否解决得好不是这里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注意的是江统的思想。他那种不愿羌氐居于沃土不愿这些民族自身的展不愿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的思想在晋以后地主阶级学者中是相当普遍存在的。

唐太宗在民族问题上态度是开明的。他曾说:“夷狄亦人耳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1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2太宗以后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和杜佑在民族问题上都是很有见识的。刘知几在所著《史通·称谓》中在论到晋人对十六国的态度时说:“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这是刘知几从历史家应有的忠于史实的立场来立论的在当时这是进步的思想。在刘知几以前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说:“自晋永嘉之乱皇纲1《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1《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唐会要》卷九四北突厥。2《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

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或推奉正朝或假名窃号。然其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字民之务盖亦勤矣。”《隋书·经籍志》虽有对十六国的某些国家“假名窃号”的批评但承认他们有“君臣忠义之节”和“经国字民之务”这是以相当公平的态度待人跟刘知几对待戎羯的态度不尽相同而大致接近。

杜佑在《通典·边防总序》中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差距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有些鄙风弊俗汉人和少数民族原来都有。后来汉人把它们丢掉了而少数民族却没有能加以变革因而民族间的差距就出现了。把杜佑的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提高了说这种民族间的差距是由于所处社会展阶段之不同。当然杜佑的看法是很朴素的而在当时却很难得。上引刘知几的看法是关于历史家治史的态度问题。杜佑的看法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历史的本身。但对于同样的鄙风陋俗为什么有的民族已经加以改变有的民族却不能改变呢?杜佑没有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杜佑反对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服他从历史上列举这类活动的危害说:历代观兵黩武讨伐戎夷爰自嬴秦祸患代有。始皇恃百胜之兵威既平六国终以事胡为弊。汉武资文景之积蓄务恢封略天下危若缀旒。王莽获元始之全实志灭匈奴海内遂至溃叛。隋炀帝承开皇之殷盛三驾辽左万姓怨苦而亡。夫持盈固难知足非易。唯后汉光武深达理源。建武三十年人康俗阜。臧宫、马武请殄匈奴。帝报曰:“舍近而图远劳而无功;舍远而谋近逸而有终。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于戏!持盈知足岂特治身之本亦乃治国之要道欤!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字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戎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恒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他强调说:“前事之元龟足为殷监者矣。”但他也只是从大唐政权的利害来说还不是从少数民族的利害来考虑的。这是由于杜佑之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仅就上述观点而论杜佑是继承了司马迁而论列了更多的事例是更有说服力的。

宋元之际胡三省以毕生精力注《资治通鉴》往往因解说史事流露出他的民族情绪《通鉴》卷一百六十四:“梁武帝天监六年韦叡救锺离大败魏军于邵阳洲。”胡三省注:“此确斗也。两军营垒相逼旦暮接战勇而无刚者不能支久。韦叡于此是难能也。比年襄阳之守使诸将连营而前如韦叡之略城犹可全不至误国矣。呜呼痛哉!”又卷二百八十五开运三年:“契丹入汴帝与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学士范质草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太后亦上表称‘新妇李氏妾’。张彦泽迁帝于开封府顷刻不得留宫中恸哭。帝与太后、皇后乘肩舆宫人宦者十余人步从见者流涕。”胡三省注:“臣妾之辱惟晋宋为然呜呼痛哉!亡国之耻言之者为之痛心矧见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谓真知者也天乎人乎!”胡三省的这些注1实质上表述了他对当时民族屈辱的沉痛感情。这种感情是正当的与一般的狭隘民族情感是不同的。

民族史撰述和地方志、纪事本末的展1参看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感慨篇》。

明清时期的民族史撰述跟地方志和纪事本末的展有密切的关系。

《汉书·地理志》和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都著录了一些道其中有甸氐道、刚氐道狄道、羌道、僰道、蒲氐道。道是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其职责是“主蛮夷”。象甸氐道等地方就是氐、羌、僰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另外《汉志》和《续汉志》还著录有夜郎、临羌、大夏、旄牛等地方虽未称道大概也是民族地方。地志中著录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能就是从两汉书开始的。后来的纪传体史书有地志者多循此例著录也都没有作出具体说明。常璩《华阳国志》、樊绰《蛮书》对西南民族的记载为学者所重而内容和体例都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志且后继者也甚不易得。宋元时期地方志的修撰数量渐多明清时期更趋繁盛。明修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湖广、广西等省地志现存者约八十余种其间有不少民族史料可供检寻。明田汝城著《炎檄纪闻》是关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民族史事的重要著述。作者在论及民族纠纷时说这些纠纷“皆起于抚绥缺状赏罚无章不肖者以墨守败绩贤者以避嫌徼名。二事殊情而同弊卒致干戈相寻蔓延荼毒下竭生民之膏血上贻建议之轸忧。”此书作者当然是站在统治阶级方面说话的但也有相当平实的一面。清代官修民族地方志巨制不少。民族地方的志如《西域图志》有五十二卷《盛京通志》有一百二十卷《广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云南通志》三十卷《云南通志稿》二百一十九卷;跟少数民族关联较多的地志《陕西通志》有一百卷《甘肃通志》有五十卷《湖广通志》有一百二十卷《四川通志》有四十卷。府、州、厅、县的志书记有少数民族史迹者一时尚难详悉。

纪事本末作为一种记事的体裁先秦已经有了。以纪事本末作为某种史书的著述体裁则是开始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袁书中已有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书目。以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的一次事变或一次战争为记述对象并以纪事本末的史体勒成专书的是在明清时期才多起来的。明神宗时李化龙奉朝命征播州约经六个年头才把战事结束。播州地居贵州、四川、湖广之间是苗民聚居地区。事后李化龙撰《平播全书》十五卷。郭子章也撰《黔中平播始末》三卷杨寅秋撰《平播录》五卷。此外马文升的《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王轼的《平蛮录》也都是用纪事本末体写的书。清代官修有关少数民族的纪事本末书较明为盛亦多巨制。举大家所知的书如《平定朔漠方略》有四十卷《平定准噶尔方略》有一百七十二卷。《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鸦片战争后清代官修民族地方志和民族史事纪事本末书仍在继续。但因时代变了书的形式虽不变而意义不同了。

明清时期封建制已处在衰老的过程中但还有相当大的能量。它借助于国家机器来阻碍新生力量的展企图延续这个制度的生命。新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具备突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力量。明清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都有一套相当稳定的制度和政策。《明史·土司传》在说到统治西南民族的政策时一要“额以赋役听我驱使”就是要达到使人民群众完粮、纳税、当兵、当差的要求。二要“恩威兼济”以“得其死力而不足为患”。所谓“恩”是“假我爵禄宠之名号”实行对民族上层的收买。“威”是对敢于抗命的人加以武力镇压。这一政策在清代对其他民族地区也同样照办不过清代的作法要更具体些。它有一个分别对待的办法对满蒙关系、满藏关系、满汉关系、满回关系都有区别对待的措施。如前所述明清时期所修官书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的的作品而地方志则有较多的知识性的记载。但地方志数量相当大而且又是地域性、专题性的资料汇编经过去伪存真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利用它还是具有相当丰富的史料价值。《明实录》、《清实录》中的民族史料不少《清实录》中的民族史料大都已经摘录整理并已有部分出版。明清档案数量更多其中包括大量民族史料需要长时期整理才能出版供人参考。

在民族观点方面自明初以来数百年间以民族歧视为特点的大民族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大汉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当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时期在民族思想上又有其独特的表现。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是民族思想很浓的人。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1亡国是指朝代的兴替。亡天下是指民族政权的毁灭这里实际上是指明亡清兴。他认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是全民族的事。他指斥相率臣于刘聪、石勒的晋朝诸臣“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是无耻败类。这实际上也是他隐晦其辞地谴责那些在清初乞求富贵的前朝官僚、文人。顾炎武的民族思想是跟反对清对汉族的民族压迫密切结合的。但顾炎武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对于少数民族的优点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说:“历九州之风俗考前代之史书中国之不如外国者有之矣。”2他列举契丹、女真、以至匈奴、北魏、回纥的风俗以证其说。他所谓“外国”按当时的用语是指中原以外的地方是指少数民族说的。

黄宗羲的民族思想也是与反对民族压迫密切结合的但他站得更高一些还跟反对封建君主**密切结合。他的名著《原君》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1t;/pgnoo25.TxT/pgn>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11《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2《日知录》卷二九《外国风俗》。

999ooo41_oo26_o从民族思想的角度看这是作者以史论的形式谴责民族压迫的罪恶。他所指责封建**下的种种罪恶活动无不可理解为作者在指责清初统治者的罪恶。作者批评“小儒”所谓“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是揭露那些向清廷乞求一官半职者借口的虚伪可笑。黄宗羲、顾炎武等的民族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后人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

民族史撰述的近代化倾向鸦片战争前夜和战后百余年间中国民族史撰述上出现了近代化倾向。

第一它反映了各民族联合反清反封建压迫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官修地方志和纪事本末体的书数量还是很多的甚至还过以前。其中如《平定云南回匪方略》有五十卷《平定贵州苗匪方略》有四十卷《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有三百二十卷。关于回族反清的私人撰述如《平回志》、《平定关陇纪略》等书种类更多。这些书在作者的主观意图上都是歌颂清统治者镇压民族起义的武功但它不能不反映这些反抗民族压迫、反抗镇压的过程同时也不能不反映少数民族的联合他们公开打着反清的旗帜以及清军借助于帝国主义的军火以加强其镇压的力量。这些情况包含着过去民族纠纷中所没有出现过的因素这具有新的近代的意义。

第二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在这时期有了重大的改变。过去在民族纠纷中少数民族往往被认为是威胁中原政权的力量现在他们成为捍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因此当时有政治敏感的人把对国防的重视跟民族史地研究联系起来。徐松《新疆识略》、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沈垚《新疆私议》、徐鼐霖《筹边刍言》等都是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撰述。把边疆民族史跟边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进步它反映了边疆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一种变化也意味着民族史撰述的一种近代化倾向。

第三民族史在中国史中的地位受到重视。清末夏曾佑著《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民族问题在历史进程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中的第二章第一节论说:“凡国家之成立必凭二事以为型范。一外族之逼处二宗教之熏染是也。此盖为天下万国所公用之例无国不然亦无时不然。此二事明则国家成立之根本亦明矣。本书所述亦也明此二事为宗旨。”下文论到三国两晋晋南北朝时民族的复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族复杂之原由于前后汉两朝专以并吞中国四旁之他族为务北则鲜卑匈奴西则氐羌西南则巴赛几无不遭汉人之吞噬者。中国以是得成大国而其致乱则亦因之。盖汉人每于战胜之后必虏掠其民致之内地漫不加以教养。而县官豪右皆得奴使之。积怨既久遂至思乱。若政府无事尚有所畏。一旦有烽烟之警则群思脱羁绊矣。及其事起居腹心之地掩不备之众其事比御外尤难。故五胡之乱垂三百年而后定也。其后河北之地皆并于北魏。魏人于北边设六镇配汉人以防边而自与其大姓居洛阳。久之则强弱之形彼此易位适与两汉时&1t;/pgnoo27.TxT/pgn>相反。于是高欢侯景等稍稍通显。至隋唐间天下之健者无一非汉人矣。此本篇所详种族之大纲也。而其宗教复杂之原则与种族相表里。两汉所用纯乎六艺耳。至魏晋时乃尚老庄。其后渐变为天师道。天师道者源起于三苗之巫风而假合以外来之教故尤与南方之汉族为宜。其时江左之大家如王谢等莫不奉天师道。而河洛秦雍诸国其种人本从西北来天竺佛教早传于匈奴与西域至此即随其种人以入中国。佛教之高深精密其过天师道本不可以数记。且孙恩之乱假天师道以惑众。其后士夫多不喜言天师道。于是佛教之力由江北以达江南。久之与古之巫风合而为一。而儒家不过为学术之一家士大夫用之非民所能与也。此二者之变幻自魏晋以后五代以前大率如此。

夏曾佑认为民族问题既于政权兴替密切相关又于宗教信仰类型密切相关他把民族史在通史中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还是前所未有的。这显然是跟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这是当时国内外的民族矛盾在作者史学思想上的反映。在五四运动前后十余年间王国维对北方民族的历史做了大量而细致的考订工作对于蒙古史用力尤勤。他根据古籍所记结合古器物、古文字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出一些精辟的论断。他是用近代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的。他的名著《鬼方昆夷玁狁考》、《西胡考》、《西胡续考》、《黑车子室韦考》、《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鞑靼考》、《萌古考》、《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一直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这些作品引起了人们对民族史在中国古史中的地位的重视。

第四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有近代形式的中国民族史出现。所谓近代形式主要是指它基本上脱离了政治史的附属地位而向一个有丰富内容、有自己体系的独立学科展。梁启倡之于前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吕振羽等相继编写于后。

梁启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这是一篇对中国民族展相当概括的论述。梁启在书中解释了“民族”一词的函义把“民族”跟“宗族”、“国民”区别开来。他论述了中国民族的起源指出了外国学者的中国民族西来说、中国民族南来说没有根据并以《诗经》中的记载来反证《史记》中关于夏商周始祖之不可信。他认为中国境内有六个民族中国古代民族可分为八个组。而汉族是在长期展过程中跟各族融合而成的混合体。他这篇文章有些话说得很有见识概括能力也很强但在对各个民族的分别论述和古今民族的演变上错误很多。从民族史研究的展上看这是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

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的书都称作《中国民族史》。吕振羽的书称作《中国民族简史》。四书对于民族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辛亥革命以来的“五族共和”的提法列出汉、满、蒙、回、藏加上了苗还略有其他民族的增益。在取材上这四种书基本上根据旧史。吕振羽重视调查材料而调查到的材料也不多。王桐龄书实际上只是汉族形成展史对于其他民族也只是就其与汉族有关系的史事说了一些。这书的特点是附表多关于不同民族间杂居、通婚、仕宦文化上的学习等这些表可供参考。其它三书都是就不同民族分别陈述不能对国内各民族作综合的说明。作为书中主要内容的五族历史因研究得不够说法上也有很大的分歧。吕振羽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上解释一些问题并探索各民族的历史前途。尽管他在具体的史实方面有不少误解但从书的总体上看代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史撰述是沿着近代化的倾向蹒跚前进的。因历史条件的局限这种状况很难改变。一直到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各民族得到了解放为民族史的调查、研究和撰述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民族史的研究工作才能面目一新。

第五民族思想的多样化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出现。鸦片战争生后的第三年即南京条约签订的那一年魏源的《圣武记》成书。魏源特别在序文中提到本书“告成于海夷就欵江宁之日。”作者备陈清自开国以来军事上的得失申述自己对当前军备的见解。这是一部有爱国思想的书就针对外国入侵的局势立论的。这是魏源民族思想的主要方面。但《圣武记》中大量地颂扬了镇压少数民族的胜利这又反映了满汉统治阶层的大民族主义的立场。

在辛亥革命前后章炳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大民族主义者。他所著《中夏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书》和《讨满洲檄》1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当时的革命党人具有类似思想的颇不乏人。孙中山主张民族平等。他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地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汉民族之统一。”2后来他提倡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其中之一。他主张对外要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对内要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但他把蒙古人和满人都看作是历史上的外国人或被汉人同化了的外国人认为元、清两朝的统治是中国亡了两次国。这些显然还是大民族主义的论点。

一九四一年李维汉同志主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出版。这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部专书。书中讲到回族的来源、回族长期被压迫和斗争的历史分析了回族跟伊斯兰教的关系分析了西北伊斯兰各个教派的经济基础批判了各种有关回族问题的谬论。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书也是为适应当时革命斗争需要的书。这书的名称虽叫《回回民族问题》实际上它对开展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包含民族史研究在内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回回民族问题》出版后八年吕振羽同志在他的《中国民族简史》中提出:“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中要解决的国内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问题一是民族问题。土地问题由于二十年来革命实践的体现天才领袖的创造已成了中国最先进人士熟知的科学;民族问题我们也有着正确的原则、方针并早已正式提到行动日程上不过在全国人民以至最先进人士里面大多还不如对于土地问题那样熟悉。现抗战胜利结束进到和平民主事业的斗争国内民族问题立即就要全面地提到行动日程上我们应同时展开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

“中国民族问题从来还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的用语是从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译来的马列这个用语的本来意义是‘中华诸民族’或‘中国的民族’。但中国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者却从大汉族主义的立场来窃用这个神圣的用语。他们颠倒黑白歪曲历史事实无耻地只承认汉族是一个民族说国内其他民族如满、蒙、回、藏、苗等等都只是所谓‘宗支’或‘宗族’。这不啻是对国内其他民族任意‘侮辱’并证明了他们毫无科学常识。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民族他们的起源、历史过程以及现状怎样法西斯大汉族主义者是完全无知的。他们敢于那样大胆的武断不仅在企图避免国内民族问题的正确解决且正是臭名万代的希特勒、荒木贞夫的民族优越论的翻版。这和马列主义的民族问题的科学自然正相反对而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不相容的;其对今后1见《章氏丛书》《文录》卷二浙江图书馆本。

2《孙中山选集》第9o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全国和平民主事业更十分有害。

“自然谁也不容否认汉族是全世界第一位人口众多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部分。中华民族四千年光荣的文明历史过去辉煌灿烂的封建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主流对全人类的文明也有着伟大贡献而其主要创造者也是汉族。这回决定全民族命运的伟大抗战事业主要也由汉族在担当。但同样不容否认中国境内其他兄弟民族对过去中国文化的创造也都直接或多或少有其不朽的贡献;对这回的民族抗战也都有相当的功绩。”

吕振羽同志的话说出了民族史的真实情况也说出了我们历史工作者在民族问题上应持的正确态度。

以上我们简单而扼要地回顾了新中国创立前我国多民族历史撰述的一些情况。它们已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留下了相当多的历史资料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撰述体裁表达了不同的民族思想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这些宝贵的遗产为我们研究民族史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编写上的借鉴。那些认为中国史书只记载汉族不记载少数民族的历史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汉族史家生活在中原在两三千年的漫长时期里他们接触各地区少数民族的机会比较多因而汉文在民族史方面的记载比较多也相当重要。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写下的历史在不同民族中有根不相同的情况。挖掘、研究民族文字的历史记载还处在初步阶段。我们急须加紧努力使汉文及少数民族文字的记载得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使我们多民族祖国历史的研究和撰述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第二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党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民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使国内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国内的民族关系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建国前夕即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章“总纲”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条是对各民族的一般性规定实际上说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少数民族的条文《共同纲领》设有“民族政策”专章即第五十条至第五十三条。条文如下: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1t;/pgnoo33.TxT/pgn>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均有按照统一的国家军事制度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

第五十三条各少数民族均有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共同纲领》在宪怯产生前有代替宪法的作用。这四条规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述是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序言》里有这样的规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展的特点。

第一章《总纲》第三条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些规定基本上概括了《共同纲领》中有关民族政策的规定而有所展。《共同纲领》不把这些规定写入《序说》和《总纲》里《宪法》却写在《序说》和《总纲》里这表明民族政策在《宪法》中的地位比起在《共同纲领》中的地位有显著的提高。“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提法在这里是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提出来的。这辩证地规定了多民族和统一国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里的一个重要展。民族区域自治在《宪法》里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共有六条之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人民在政治制度上的创造。它根本不同于历史上的羁縻州、土司制度不同于一般的行省制度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加盟共和国和美国式的联邦。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宪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更为完善。《序言》的开端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