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 附录康熙朝的机密奏(2/3)

屠粹忠说:藏匿案卷及犯赃,得无‘立斩’之条。议政大人说:改了罢。舒辂因改‘立

绞’。科道说:仍照三法司监候绞罢。满班大人未有应者。又陈汝弼令家人递亲笔口供,满

大人不收。李录予说:以前三法司不曾取陈汝弼亲笔口供,今日伊家人来递,又不收,如何

使得呢?……今本内所定口供,寥寥数语,乃舒辂所做也……从来问官改供及捏供,拟罪处

分,条例甚重……满大人皆怕惹怨,有话不肯发出。议政大臣亦唯听舒辂作主裁定而

已……”

康熙批语:“此奏帖甚好,深得大臣体,朕已明白了。”奏帖的主要内容,是说“满大

人”有冤枉犯人的情况。

“汉大人”则力为开脱。这案子后来如何结案不明,相信康熙会有较宽大的裁定。值得

注意的是,满洲官员传统上虽较有权势,但康熙并未偏袒满官。同时又可看到,当时处人死

刑十分郑重,不能由有权势的大臣一言而决。

王鸿绪的密奏中偶然也有若干无关紧要的小事,今日读来,颇有兴味:

有一个奏折是长篇奏告马政的,最后一段却说:“……李秀、殷德布二人,不知何人传

信与他,说皇上在外说他是大光棍,李秀、殷德布甚是惊慌等语。此后臣所陈密折,伏乞皇

上仍于密封套上,御批一‘封’字,以防人偷看泄漏之弊……”(康熙批:知道了。)

有一个长篇密折奏告主考官、副主考是否有弊,最后一段说:“又宋荦幼子宋筠系举

人,于十一月廿一日到京会试,向人言:其父向年有晕病,隔久方一发,惟今年武场中晕一

次,及到扬州,复发一次,比以前紧些,然幸而晕醒,仍可办事,今奏新恩,将来交印之后

即可来京等语……”(康熙批:知道了。)宋荦本为江宁巡抚,新升吏部尚书,办事能干,

康熙关心他的健康。

有一个密折奏告一个官员有罪充军,解差向他讨赏,每人要银子十两,那官员不给,反

加辱骂。一天晚上,那官员忽被人绑缚,所有银两尽被取去。这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王

鸿绪一样的密折奏闻。

李煦的奏折

李煦是康熙的亲信,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李煦的妹夫曹寅任江宁织杂邺十余年,

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李煦、曹寅,以及杭州织造孙文成三人,都不断向

康熙呈递密折,奏报江南地方上的情形。其中极大部分是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

情、官吏的名声等等。当时没有报纸,康熙主要从这些奏折中得知各地实情。

康熙三十二年夏,淮徐及江南地区天旱,六月中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及米价。康熙批:

“五月间闻得淮徐以南时癉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

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

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李煦有这样一个奏折:“恭请万岁万安。窃臣于去年十二月初七

日,风闻太仓盗案,一面遣人细访,一面即缮折,并同无节竹子,差家人王可成赍捧进呈。

今正月十七日,王可成回扬,据称:‘无节竹子同奏折俱已进了,折子不曾发出。臣煦闻言

惊惧。伏思凡有折子,皆蒙御批发下,即有未奉批示,而原折必蒙赐发。今称不曾发出,臣

心甚为惊疑。再四严刑拷讯,方云:‘折子藏在袋内,黑夜赶路,拴缚不紧,连袋遗失德州

路上,无处寻觅。又因竹子紧要,不敢迟误,小的到京,朦胧将竹子送收,混说没有折子,

这是实情。’等语。臣煦随将王可成严行锁拷,候旨发落。但臣用人不当,以致遗误,惊恐

惶惧,罪实无辞,求万岁即赐处分。兹谨将原折再缮写补奏,伏乞圣鉴。臣煦临奏不胜战栗

待罪之至。”

康熙朱批:“凡尔所奏,不过密折奏闻之事,比不得地方官。今将尔家人一并宽免了

罢。外人听见,亦不甚好。”值得注意的,还不在康熙的宽大,而是他的基本心态:皇帝认

为派人暗访密奏,是一件不光采、不名誉的事;不是堂堂正正的办事,就非光明正大的作

风,无论如何不能让旁人知道。康熙批复密折,从来不假别人之手,一度右手有病,不能书

写,勉强用左手批复。但在政治黑暗的时代,统治者派遣探子私访密奏,却众所公认是理所

当然。这种对“特务工作”的价值观念,是政治清明或**的一种明显分野。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李煦在请安折子之中,又附奏江南提督张云翼病故的讯息。向

皇帝请安,是“恭祝万岁爷万福金安”,该当大吉大利才是,死亡的消息必须另折奏报,决

不可混在一起,否则有咒诅皇帝死亡的含义。李煦这个奏折犯了基本的忌讳,十分胡涂。奏

折中说:“恭请万岁万安。窃提督江南全省军务臣张云翼,于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病

患腰痈,医治不痊,于七月初三日巳时身故,年五十八岁,理合奏闻。苏州六月晴雨册进

呈,伏乞圣鉴。”

康熙见了这大不吉利的奏折,自然很不高兴,但申斥的语气中还是带了几分幽默。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