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不殆录 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1/3)

侯景撤军后,以丁和为郢州刺史,留太保宋子仙、太子太保时灵护等众,号称二万相助戍守郢城。

司徒支化仁镇鲁山,范希荣行江州事,仪同三司任延和、晋州刺史夏侯威生守晋州。

侯景自己则率麾下数千兵马,顺流而下返回建康。

军行至濡须,豫州刺史荀朗自巢湖出兵,破其后军,侯景奔归建康。

船队失散,皇太子萧大器的座船驶入枞阳浦,不受叛军监控,出现了逃离的机会。腹心皆劝其趁此入北,不要再返回建康自投险地了。

萧大器对之以国家丧败,志不图生,主上蒙尘,不忍违离左右。

“今若去,是叛父,非避贼也。”

萧大器涕泗呜咽,仍然下令赶上羯贼的船队,他要回到父亲萧纲的身边。

-----------------

巴陵攻防战成为了平叛之役的转折点。

接下来的战局,讨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或者说叛军兵败如山倒。

王僧辩到了汉口,先攻鲁山,擒支化仁。

再攻郢州,宋子仙遣时灵护率三千人迎战,被王僧辩活捉,斩首千级,克其外城。

宋子仙退据内城,依靠大江防守,王僧辩四面堆起土山围攻。

两军相持数日,宋子仙困窘,提出以开城为条件,放自己离去。

王僧辩假意答应,给了百余条船加以麻痹。乘宋子仙出城之际,命令杜龛率领精锐千人攀登城墙进攻,水军将领宋遥率领楼船合击。

宋子仙大骂王僧辩无信无义,且战且退到白杨浦,与丁和一起被周铁虎擒获,送往江陵斩首。

范希荣、卢晖略占据湓城,听闻王僧辩军至,弃城望风而逃。

就连萧绎都觉得王僧辩推进实在太快,粮食快供应不上了,让他在江州等一下其他部队。待诸路援军抵达,再一起进兵。

这个需要王僧辩等一下的其他部队,就是陈霸先了,他最近的运势也是非常之好。

年初巴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举兵,豫章的行台于庆率军前去攻打,余孝顷的侄子余僧重率兵救鄱阳,于庆无功而返。

待撤回豫章,不想此前投降的侯瑱见叛军大势已去,不管作为人质的妻子兄弟的死活,再次反水杀了身边监视之人,闭门不纳。

于庆只好转进江州,去了郭默城。

豫章不用打就敞开了大门,陈霸先的面前已是一片坦途。

-----------------

大宝二年,六月。

陈霸先万事具备,兵发南康,令周文育率五千人马为前驱,开通水路。

灨石旧有二十四滩,暗礁巨石密布,船只难以通行。

平叛之举顺天应仁,阴阳相合,天地交感。河水暴涨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被淹没。

陈霸先的大军顺风顺水,过了数百里险滩,一路北上进驻西昌。

萧绎授侯瑱南兗州刺史,叛将王伯丑乘机又占据豫章。这种跳梁小丑怎堪一击,周文育凭着自己手上五千人马,轻松打跑。

陈霸先攻下豫章重镇,达成了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必须表功封赏一路辛苦跟随的臣下,重新调整部署安定后方。

周文育累功除游骑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封东迁县侯,食邑五百户。

杜僧明为军府长史。

胡颖为巴丘县令,镇守大皋口,督粮运,监豫章郡。

杜棱为仁威将军、石州刺史、封上百县侯,食邑五百户。

陈拟为罗州刺史,与胡颖共同督管后方事,并应接军粮。

可惜的是,这次的封赏仍然没有侯安都的份。

陈霸先留杜僧明驻守西昌,督安成、庐陵二郡军事,自己率大军三万进至巴丘。

听闻王僧辩军中缺粮,陈霸先得冯宝冼英相助,动员南越百族之力,有粮草五十万石。

他手头富裕得很,于是效仿鲁子敬指囷相赠,豪爽地分给王僧辩三十万石,足够五万人半年之用。

王僧辩有了军粮,重新组织进攻,打跑了刚到郭默城,立足未稳的于庆。

再进攻寻阳,范希荣弃城而逃,王僧辩把江州收入囊中。

王僧辩又遣沙州刺史丁道贵协助攻打晋熙,王僧振、郑宠等在城中内应,夏侯威生、任延和弃城而逃。

郭默城、寻阳、晋熙等城一下,湓城成为了安全的后方。

王僧辩与陈霸先开始商议两军会师结盟的事宜,磋商合兵之后的种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