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不殆录 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2/3)

其一以宗族为核心,杂糅附从宾客、乡党以及流民,筑坞自保称霸一方。

如三国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李典从父李乾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

其二为宗贼部党。主要是一些平民,为躲避战乱或拒服租税徭役而逃入山林之地,聚集在一起形成部曲。

如二百多年前纵横北方的乞活军,就是兼具官民两重性质的武装力量。

其三为寒族侠士凭借名气招募的义从。

如东吴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

而南朝自三国东吴起,部曲制又有些许特殊之处。

孙氏是外来势力,对本地豪族基本采用授兵、奉邑、复客的优待拉拢之策。

授兵又称给兵,一般起授二千人,骑五十匹。

奉邑是随着授兵,划拨提供军赋食邑的地区,此片区域的税收就是军队的军费,往往是由该将领担任太守。封爵越高,能够养活的兵自然就越多。

侯安都封西江县公,此前又任南徐州刺史,这就是侯家部曲的财政来源了。

复客是赐予兵主的私家佃客,不出租役,只对兵主负责,属于私家势力。

授兵与奉邑国家有权收回,复客则不随授兵奉邑易主而转移。

基于这些政策,军队一旦授予,基本上只有兵主的族人能够接收,最直接的就是父子之间传承,就连主上也难以干预影响。

这次周文育、侯安都等被擒,情况较为特殊。

陈霸先若是问罪,收回兵马奉邑也勉强能说得过去,最多被说吃相难看,但是却增强了中央实力。

既然陈霸先宽宏大量没有追究诸将责任,部曲归还由各家统辖,也就理所当然了。

周宝安年长,这几个月改头换面,几乎换了个人一般,陈霸先甚喜,除员外散骑侍郎。(注1)

侯胜北还未到弱冠之年,不予官职,代任军主,管理自家的上千部曲。

好在他从军已有三年,军营之事颇为熟稔,日常事务处理起来倒是得心应手。

只是败兵的心气颇受打击,有不听号令者,有自暴自弃者,毫无士气可言。

侯胜北与军官交谈以收其心,严格操练纪律,又自掏腰包发下赏赐,最后斩了几颗实在不听话的人头示众。

侯小将军在军中薄有微名,有侯晓、萧摩诃等人辅助,荀法尚闲来无事也来帮忙,总算把这支部队重整了起来。

-----------------

这段时间来客座讲课的是太府卿,权知领军事赵知礼,他是岭南起兵跟随陈霸先的旧将,众少年不敢造次,乖乖听讲。

太府卿管理贡赋的收藏支出,赵知礼就从军事相关的冶铁和粮食说起。

“你们不会以为缺少军械和粮食,部队还能作战吧?”

赵知礼环顾扫了一眼,众少年连连点头。

侯胜北想起前一阵子计算的兵粮之事,更是竖起了耳朵。

“还好,没有这样的愚将。”

赵知礼点点头,开始讲课:

前朝设冶令三十九,户五千三百五十。皆在江北,江南唯有梅根及冶塘二冶。

历经百年,江南又开建康东、西二冶、铁砚山、茅山、剡县等地,冶铁能力大增。

前朝江淮决堰,取用东西二冶铁器,大则斧鬲,小则鋘锄,计数千万斤沉于堰所。

南方铁矿甚多,以武昌最为发达。

前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有云:三国孙权曾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方头,皆是南铜越炭作之。

岭南本不产铁,由于东士多赋役,百姓从海道入广州,大开鼓铸,因此岭南也开始铸造兵器。

赵知礼补充解释道:“当然你们不要误会,觉得我朝的冶铁能力就胜过北朝了。北方的渑池、商山、牵口冶均是大冶。其他如莱芜、并州、临邛等地的铁器,同样有名。”

……

又说粮食。

徐、扬二州土宜三麦,”三麦”乃是大麦、小麦、元麦,本是北方产物。

晋朝开始督促在南方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如今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各郡,悉数种麦,各郡勤课垦殖,尤弊之家,量贷麦种。

秫、麻、麦、粟、菽等北方作物历经二百余年,已遍布江南。

菽麦等耐旱耐寒,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兼收,对我朝积蓄粮食大有益处。

粮食源于田地,南朝历代以来坚持兴修水利,围湖垦田。

练塘溉田数百顷。

新丰塘溉田八百顷。

获塘溉田千余顷,后更名吴兴塘,加疏浚,溉田二千余顷。

单塘溉田千余顷。

其他如赤山塘、吴塘、及南北谢塘等,浙东漕渠长两千里,灌溉良田不下万顷。

赵知礼总结道:“这,就是江南鱼米的由来。“

……

再说各州经济。

前朝米谷布帛贱,欲立常平仓。

出上库钱五千万、扬州千九百一十万、南徐州二百万、南荆河州二百万、江州五百万、荆州五百万、郢州三百万、湘州二百万、司州二百五十万、西荆河州二百五十万、南兖州二百五十万、雍州五百万。

合计共万万钱,各州实力,可见一斑。

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三吴饶沃,凶荒之余,犹为殷盛。鄠、杜之间,不能比也。

荆州国之西门,跨南楚之富,户口百万,居上流之半,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荆扬二州的实力,无需我多说,你们都该知道。”

众少年听得热血澎湃,原来我朝实力如此强大。

只是赵知礼明明在讲褒奖之词,不知为何却有些唏嘘感慨。

只听他继续讲课下去。

江州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缺,故穰岁则供商旅之求,饥年不告臧孙之籴。建康之外的三大粮仓占其二,豫章仓、钓矶仓均在江州,钱塘仓则在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