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章 要老婆不要?(2/2)

这年头,可不兴自由恋爱,但凡确立了关系,哪怕仅仅是一起看了场电影,都被认定“搞对象”,到时候不结婚,等于耍流氓。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赶在明年高考之前回城!

至于回城的第三条路,研究来,研究去,方言终于想到了文学,想到了写作。

八十年代,对粮食充满渴望,对精神口粮上同样充满渴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要不然,也不会造就当时的文学热潮。

一首朦胧诗能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全民偶像,比顶流爱豆还要顶流,一本纯文学杂志,可以期期热销几十万册,不打任何广告。

当上作家,绝对有名有钱有地位。

而且投出的小说被相中,就有改稿的可能,自己就能借着改稿的机会,光明正大地回一趟京,阻止姐姐婚姻悲剧的发生。

一念至此,方言便在如今主流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自己创作了两篇,又照着《牧马人》的电影写了篇反思小说来保底。

三篇一股脑地都寄给了当时不叫《燕京文学》,还是叫《燕京文艺》的杂志。

原因无他,《燕京文艺》,顾名思义,出版社就在燕京,尤其记得余桦自述还被叫去燕京改稿的故事,这不就挺合适的嘛!

“噗!”

方言吐掉嘴里的狗尾巴草,猛地站了起来,就见乡村邮递员骑着绿色的车子,飞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铜铃铛不停地响着。

“叮铃,叮铃。”

“不好意思啊。”

邮递员停在门口,满头大汗,小心翼翼地从绿色布口袋拿出厚厚一沓信封,笑说;“整个公社就两个邮递员,12个大队,每天送都送不过来,只能几天一趟。”

“辛苦了,来,喝口水。”

方言递上装得满满当当的65式水壶。

“你还是赶紧看看吧,信上写了甚?”

邮递员喝水的工夫,看到破烂不堪的窑洞里蹿出一个个知青,都站在门口,探头探脑。

有的希望被选中,有的希望被退稿……

方言把信一拆,第一眼是左上角的“方言同志”,第二眼,看到右下角编辑的名字,叫“周雁茹”,紧接着,从上到下,扫了一遍。

“怎么样?”

邮递员比他这个看信的还紧张。

“唉。”

方言幽幽地叹了口气。

“没选上?”

邮递员一个激灵,余光里瞥见知青们的脸上,有遗憾,有难过,也有幸灾乐祸。

“不是,选上了2篇。”

方言摇头失笑,耸了耸肩。

“啊?中哩!”

邮递员嗷一嗓子,整个院子的人都知道方言的2篇小说都能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一下子,知青们一窝蜂地跑了出来。

“小方,那伱刚才为甚叹气啊?”

邮递员羡慕地眨了眨眼。

方言也不能说自己涂涂改改、辛辛苦苦创作的小说落选了一篇,反倒是《牧马人》得到了3篇里最高的评价,不禁叹了口气说:

“编辑说有篇结尾写的不够‘阳光’,希望我能去燕京改稿,当面和她讨论一下。”

“瞧瞧,这说的是人话嘛!”

“大伙,锤他!”

顷刻间,知青们把方言给围了,四面八方,都是又羡慕又嫉妒的拳头,如雨点般。

“贼他娘,哪个混蛋扒我裤子,还想不想我给你们跑腿啦!”

方言扯着自己的裤子,笑着躲避。

终于,可以回趟家啦!

(PS:70年代小学是5年制,初高中是2年制,当时高中毕业插队的知青年龄也有15岁、16岁。)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