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剧年华 第1章 一出好戏(2/2)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雷雨》、《名优之死》、《风雪夜归人》、《茶馆》等等,这其中的大部分戏成为了人艺的保留剧目。

“这是人艺的危机,也是话剧的危机!”

危机两字从夏淳导演嘴里说出来,却让江浔感到一种从从容容、娓娓而谈、不慌不忙的境界。

其实,在80年代中后期,在电视的加持下,通俗文艺和流行歌曲几乎占领了整个文艺市场,包括话剧在内的许多严肃艺术都受到很大的冲击,跌入了低谷。

“我们现在确切需要一部有影响的、立得住的,又体现出我们北平人艺实力和风范的大戏……”夏淳导演的声音温和,态度却很严肃。

江浔知道,他所说的大戏就是天下第一楼!

这出人艺原创的京味儿大戏,吴祖光先生后来给这部戏有个定位,叫做“中兴之作”!

“这真是一出好戏啊,话不多说,大家看看自己适合哪个角色……”夏导的声音刚落,场面早已热闹起来,人艺的老中青三代演员都兴奋地议论着。

这出好戏这就要排了?

江浔瞅瞅站在后面的人艺八五班的几位青年演员,似乎早都跃跃欲试了,一位年轻演员不知什么时候拧开笔帽,当场写起书面申请。

这当然是一出好戏,江浔印象里,这出戏1988年登上首都剧场,如果说是让剧院起死回生,这话过了,扭转乾坤是做到了的。

“报告,夏导,我想问一下,我能申请一个角色吗?”夏淳导演的身边挤满了人,江浔好不容易挤过去,举起手来。

声音嘈杂中,夏淳导演好象没有听到,他正拿着剧本跟何冀平说着什么。

江浔又说了一遍,夏淳导演这才注意到了江浔,他看一眼眼前的小伙子,个子挺高,长相帅气,看着并不让人讨厌,可是自己并不认识他。

“这人谁啊……”人艺的演员也不认识这位八七班的学员。

“你们八七班的,算了吧,”一年轻人却是知道江浔的,他跟夏导打趣道,“夏导,这是咱们跟中戏合办班的学员,还没过甄别期呢,能不能留在人艺还两说呢……”

甄别期,也是人艺学员班的传统,甄别就是淘汰,被甄别的学员将告别人艺,重新进入社会。

学员班的,还没过甄别期?

“嗯,等你过了甄别期,看有没有别的戏适合你……”夏淳对这部戏寄望很大,这部戏承载着人艺的希望,他不敢有丝毫马虎,学员班的学员,他不想考虑。

院里的演员嘛,其实他早就大体梳理了一遍,哪位演员适合哪个角色都**不离十了。

人艺好演员众多,谭宗尧、林连坤此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年岁四、五旬,正是功力厚积薄发之时。

且谭宗尧英姿飒爽,林连坤高大沉稳,立在台上真可谓此时人艺名副其实的台柱子。

眼前这年轻人不认生,也敢于表现推荐自己,夏淳导演对江洵印象不错……

“夏导,我感觉剧里大少爷唐茂昌这个角色就是为我写的……我就是唐茂昌!”见夏淳眼中稍一犹豫,江浔立马抓住这个机会,拼命地抓住。

哗——

排练厅里一阵笑声,夏淳导演笑了,就连一脸平和的何冀平也不禁莞尔。

“怎么这个本子就是为你写的,你怎么就是唐茂昌呢?”夏淳导演笑着问道。

“您看啊,大少爷唐茂昌是福聚德烤鸭店老掌柜的大儿子,但他无心经营和继承祖业,成天只爱票戏、泡戏园子。”

这一点,江浔可算得上是他的同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父亲是京剧院的老生,母亲是青衣,从小在京剧院大院里长大,四五岁开始就跟着家里的大人去听戏,还能够跟着京胡有板有眼地唱上几段。

考上中戏前,他是院里的武生演员,不过是上不了台的那种。

“我谭派、裘派都能来那么几嗓子,反串也成,程派的锁麟囊倒也熟悉,您看,天上掉下个好本子,我这不是赶上了吗,您让我试试,不成的话我还回中戏上我的课去。”

夏淳导演倒也没有再拒绝,听这孩子京戏派别很熟,反串旦角也未必不可,他笑了。

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又看向夏淳,他是导演,最终他说了算。

“唱戏只是其中一方面,这样,伱跟大家伙一样报名,院里还要筛选,”夏淳导演还是一脸从容一脸平和,他转身示意大家,“同志们,有钟意的角色,大家可以写申请书,两个礼拜后,还是在这里,我们宣布演员名单!”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