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1章 让他当驸马?(1/3)

有了这个想法,陈景恪就开始悄悄的观察朱标的近期动向。

发现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巡视这些仓库,亲自核查入库物资。

有时候太忙,甚至都不回宫了,吃住都在外面。

看起来很正常,毕竟这些仓库事关货币改革,不能出任何问题。

可仔细一琢磨就知道不对劲。

堂堂大明副皇帝,竟然亲力亲为,本身就很不正常。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仓储官呢。

还有就是,查抄贪官污吏的家财,都没入户部的仓库。

被朱元璋大手一挥,存进了这些新建的仓库。

朱标可一点都没觉得这些物资染血,不动声色的就收下了。

甚至私下还高兴的对陈景恪说,有了这批物资入账,大大减轻了朝廷压力,宝钞改革更有把握了。

陈景恪能说啥,只能假装什么都不懂,跟着痛骂几句贪官污吏活该。

他也私下了解了一下赵瑁案,牵连的官吏越来越多,近七千人被抓。

锦衣卫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第一批抓的,都是直接参与赵瑁案的。

大批的粮食被查抄送进国库,大量土地被没收。

被解救放良的佃户奴仆,更是数以十万计。

在这过程中,毛骧和他的心腹们的家产,也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很多人借此攻击他们,但朱元璋全部留中不发。

这更加助涨了毛骧的嚣张气焰,走路似乎都带着风。

路过的野狗,敢看他一眼都要挨两个嘴巴子。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趾高气昂。

对此陈景恪的评价是,权欲使人昏了头。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现在已经将手伸向没有直接参与案件,但和案犯有亲属关系的大户。

这一下打击面就太广了。

自古以来婚姻就讲究门当户对,大户人家多存在姻亲关系。

按照他的这种做法,地方大户基本要被清扫七七八八。

以前,陈景恪会觉得残忍……不,现在他也觉得残忍。

可却不会再如之前那般反对此类事情。

或许是身处的位置不一样了,想法也出现了改变。

现在觉得这些大户无辜,可若不加以遏制,用不了几年朝廷就会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朝廷强的时候,会用各种办法削弱地方势力。

汉朝迁徙富户修建黄陵,隋唐迁天下大户在长安周围定居。

朱元璋的方法更直接,杀。

而恰好赵瑁案又给了他动手的借口。

等到朝廷势弱的时候,地方大户就会反过来辖制朝廷,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明朝中晚期的局面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能说,这是古代王朝的常态了。

陈景恪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发展生产力。

用发展解决所有问题。

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更要用发展来解决。

所以,与其同情这些大户,冒死为他们求情,不如想办法提高生产力。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亲自参与,带领《算经》编撰小组剩下的人,编写了一本《基础算学》。

上面着重介绍了新的算学符号,然后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讲起,最后以一元二次方程为完结。

这本书虽然名为基础算学,但并不是为毫无基础的人准备的。

必须是有一定算学基础的人,才能看得懂。

其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学习算学的人,理解这些新符号。

后面的一元二次方程,就是诱导他们接受新符号的蜜糖。

毕竟,用汉字来写较为复杂的方程式,实在太麻烦了。

但凡使用过新符号的,应该都会接受。

少数坚持传统的人,完全没必要理会。

《基础算学》编好之后,他就找到朱标,询问他的意见。

朱标在私下已经开始采用新符号,更能了解其方便之处,自然是爽快同意。

“好,不过此事不宜经朝廷之手,我批一些钱财,你拿去找私刻印刷五千册已做推广之用吧。”

陈景恪欣喜的道:“谢殿下。”

印刷才是最麻烦的事情,陈景恪手里并没有什么钱。

算学班那些人,也都不是什么富户。

现在朱标一句话,就解决了这個问题。

朱标接着说道:“推广之事朝廷不宜插手,否则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

“先在私下进行传播,待流传开来以后,朝廷再顺势提出采用新符号。”

“同样的道理,此书暂时先不要署你们的名,取个化名即可。”